齊土的意思、齊土的詳細解釋
齊土的解釋
(1).古指中國,即華夏族統治的地區。《列子·楊朱》:“雖殊方偏國,非齊士之所産育者,無不必緻之。”
(2).猶 齊 地。泛指 戰國 時 齊國 所在的地區。《魏書·慕容白曜傳》:“ 白曜 以一旬之内,頻拔四城,威震 齊 土。”
詞語分解
- 齊的解釋 齊 (齊) í 東西的一頭平或排成一條直線:齊整。參差不齊。 達到,跟什麼一般平:見賢思齊。河水齊腰深。 同時;同樣;一起:齊名。齊聲。齊心協力。一齊前進。 全;完全:齊全。人到齊了。 中國周代諸侯國
- 土的解釋 土 ǔ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土壤。黃土。 疆域:國土。領土。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土。 民間生産的(區别于“洋”):土方(民間流傳的藥方,亦稱“偏方”)。 不合潮流:土氣。 未熬制的鴉片:煙土。 中國
專業解析
"齊土"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包含以下兩個義項:
一、指諸侯國領地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夏官·職方氏》,"凡邦國大小相維"鄭玄注引《齊土》曰:"方千裡曰王畿,其外方五百裡曰侯服。"此處"齊土"特指周代分封制下諸侯的封地範圍,強調等級分明的領土制度。現代《辭源》修訂本延續這一解釋,認為該用法常見于先秦典籍中。
二、作地理方位詞
清代訓诂學家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提出:"齊者中也,土者位也,齊土謂中央之位。"這種解釋将"齊"訓為"中","土"對應五行中央方位,整體指代地理中心區域。該釋義在《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亦有印證,用于描述古代堪輿學說中的方位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齊土”一詞在古籍中有以下兩種主要釋義,具體解釋如下:
1.泛指華夏族統治的中原地區
- 釋義:指古代中國(中原地區),即華夏文明的核心統治區域。這一用法強調地理和文化上的中心地位。
- 文獻例證:
《列子·楊朱》中提到:“雖殊方偏國,非齊士之所産育者,無不必緻之。”此處“齊士”即“齊土”,代指中原物産豐饒之地。
2.特指戰國時期齊國的地域
- 釋義:狹義上指齊國所在的區域(今山東半島及周邊),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齊國疆域的稱呼。
- 文獻例證:
《魏書·慕容白曜傳》記載:“白曜以一旬之内,頻拔四城,威震齊土。”此處“齊土”即指齊國故地。
補充說明
- 詞義演變:從廣義的“中原”到狹義的“齊國”,體現了詞義隨曆史語境變化的特征。
- 現代使用: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日常使用較少。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列子》《魏書》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飯備覽不抵長俊超短波床棱瘄疹鬥牛宮二路鵝眼發露腐腸羔羊夠受枸肆管雇庋縣海外扶餘和韻潢池弄兵緩聲輝張降駕繭紙稽胡藉斂吉時诳惑黎長裂風景淩替呂端大事不糊塗蠻牀藐孤摹臨魔魅娘母子癖愛喬公道清醪騎邑劬懃肉顫心驚三圭杉篙山猺什件順天應人説議踏芳擡盤恬漠頹縱握瑜懷瑾五合六聚無濟銜鋒仙觀小有天夏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