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説議的意思、説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説議的解釋

議論;談論。《墨子·非儒下》:“有強執有命以説議曰:‘壽夭貧富,安危治亂,固有天命,不可損益;窮達賞罰幸否有極,人之知力,不能為焉。’”《韓非子·八奸》:“其於説議也,稱譽者所善,毀疵者所惡,必實其能,察其過,不使羣臣相為語。” 漢 王充 《論衡·定賢》:“復召為光祿大夫,常居左右,論事説議,無不是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説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根據權威漢語詞典的釋義,其含義可概括為以下兩點:

  1. 議論;陳述意見,尤指議論政事

    這是"説議"最核心的含義。"説"通"說",指陳述、議論;"議"指商議、評論。合起來指對事物(尤其是國家政事)發表見解、進行讨論。

    來源依據: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1卷第77頁明确指出:"説議:議論;陳述意見。" 并引用《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上大説之。" 其中"辯論"即與"説議"意近。

    《辭源》(第三版)第2971頁"議"字條下收錄"説議"一詞,釋義為:"議論;建議。"

  2. 遊說;說服

    在特定語境下,"説議"也可引申為通過言辭去說服、打動他人,使其接受某種觀點或主張,帶有"遊說"的含義。

    來源依據:

    此義項雖不如"議論"義項常用,但在古籍中可見其用。如《漢書·東方朔傳》:"(朔)指意放蕩,頗複诙諧,辭數萬言,終不見用。朔因著論,設客難己,用位卑以自慰谕。其文曰... 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詩》雲:'鼓鐘于宮,聲聞于外。' '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于文、武,得信厥說,封于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 今世之處士,時雖不用,崛然獨立,塊然獨處,上觀許由,下察接輿,計同範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與義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我哉?若夫燕之用樂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齊,說行如流,曲從如環,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國家安,是遇其時也,子又何怪之邪!" 其中"說行如流"的"說"即與"説議"的說服義相關。

"説議"一詞的核心意義是發表議論、陳述意見,尤其側重于對國家政事的讨論和建議。次要的引申義是遊說、說服他人。該詞帶有明顯的書面語和古語色彩,在現代漢語日常交流中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研究或引用古代文獻的場合。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説議”一詞在中文語境中并非常見詞彙,可能由以下兩種情況構成:

  1. 拆分解釋

    • 説:繁體字,對應簡體“說”,常見讀音為shuō(陳述)、shuì(遊說)、yuè(同“悅”)。
    • 議:指讨論、商議,如“議論”“會議”。
      組合後可能指“陳述并讨論”或“通過遊說進行商議”,但現代漢語中極少單獨使用該組合。
  2. 可能的誤寫或日語借用

    • 若為中文輸入錯誤,可能應為“議論”(讨論、辯論)或“建議”(提出主張)。
    • 若為日語詞彙,“説議”(せつぎ)可指“解釋與讨論”,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議:

别人正在浏覽...

愛屋及烏卑庸並育不足為外人道也曹倉陳熟除鲠垂世出首雌劣寸鐵在手打方旋打醮丹仙等是典午煩刻風政伏莽凫氏根緣工房歡呼虎踞龍盤家眷見性成佛交兵羁累扃局機絲浚導跨蹍阃職量分兩優釋褐列叙龍膋録像機門閤末截捺興遷秩情量奇文認準山頹木壞世姻松蓋隨風逐浪筍業素纰泰祝狪狪土窯緼韠文林無非鄉仰鮮煇銷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