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秦鑑 ”。傳說 秦始皇 有一方鏡,能照見人心的善惡。《西京雜記》卷三:“ 高祖 初入 鹹陽宮 ,周行庫府……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裡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硋;人有疾病在内,掩心而照之,則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 秦始皇 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唐 司空曙 《故郭婉儀挽歌》:“一日辭 秦 鏡,千秋别 漢 宮。” 宋 周邦彥 《風流子·大石》詞:“問甚時説與,佳音密耗,寄将 秦 鏡,偷換 韓 香。”後亦用以稱頌官吏清明,善于斷獄。 清 褚人穫 《堅瓠補集·曲巷高門行》:“伏闕難留直指公(即 張慎學 ),長懸 秦 鏡照 吳中 。”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鄧縣尹》:“真心為民,細心辨事,不辭辛苦,不憚繁冗,魑魅情弊,焉能逃 秦 鑑哉!”
“秦鏡”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秦鏡”原指秦代鑄造的高質量銅鏡,但更廣為人知的是其象征意義。它源自《西京雜記》中記載的傳說:秦始皇有一方鏡,能照見人的五髒六腑,甚至辨别善惡忠奸。若宮人有邪心,鏡中可見“膽張心動”。
該典故被廣泛用于詩詞文賦,如唐代司空曙《故郭婉儀挽歌》中“一日辭秦鏡,千秋别漢宮”,借鏡喻人,表達對品格的贊頌。
提示:若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文獻記載或詩詞引用,可參考《西京雜記》《全唐詩》等古籍,或查閱、7、11等高權威來源。
《秦鏡》是指一種古代貴重的鏡子,具有秦朝風格和特征。
《秦鏡》的部首是「金」(金屬),它由13畫組成。
秦鏡最早起源于中國古代秦朝,在那個時候被廣泛制作和使用。
《秦鏡》(繁體字)
在古代,秦鏡的漢字寫法會稍有不同,可以寫作「秦鏡」。
她從床頭櫃上拿起了一面秦鏡,仔細地照着自己的臉。
古鏡、明鏡、銅鏡、磨鏡
秦時鏡子、秦代鏡子
現代鏡子、當代鏡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