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禮器,玉制,祭祀時用以酌鬯酒,故名。《國語·魯語上》:“ 文仲 以鬯圭與玉磬如 齊 告糴。” 韋昭 注:“鬯圭,裸鬯之圭,長尺二寸,有瓚,以禮廟。”
鬯圭(拼音:chàng guī)是古代祭祀儀式中的重要禮器,其含義和用途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定義
鬯圭是一種玉制的禮器,主要用于祭祀時盛放或舀取“鬯酒”。鬯酒是用郁金草與黑黍釀制的香酒,用于敬神(詳細說明了“鬯”字的來源和酒的特性)。
形制與别稱
其長度約為周代的“尺二寸”(約合現代27厘米),并配有名為“瓚”的玉柄,用于将酒澆灌于地以祭神。鬯圭在文獻中也被稱為“玚圭”或與“祼圭”關聯(、9提到祼圭是祼禮中的同類器物,可能為鬯圭的别稱)。
文獻記載
在《國語·魯語上》中記載,魯國大夫文仲曾攜帶鬯圭與玉磬前往齊國換取糧食,韋昭注解進一步說明其祭祀功能。
祭祀功能
作為禮器,鬯圭在宗廟祭祀中象征儀式莊嚴,通過鬯酒溝通神靈,表達敬意與祈福(多篇網頁均強調其與宗教儀式的緊密關聯)。
相關延伸
鬯圭與“瓚”配合使用,形成完整的酌酒工具,而“祼圭”可能是同類器物在不同禮儀中的名稱(、9引述孫诒讓的考證)。
鬯圭是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的玉制禮器,體現了古代祭祀文化中對材質、形制和禮儀程式的嚴謹要求。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形制演變或具體使用場景,可參考《周禮·考工記》等古籍。
鬯圭(Chang Gui)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它的意思是“聖德”或“祭祀之物”。這個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鬯”和“圭”。鬯的意思是一種古代祭祀用的香料,而圭則表示一種形狀像玉器圭的儀器。
鬯字的部首是“鬥”,表示鬥拱、相鬥的意象。它的筆畫數是14畫,它的繁體字形是「»鱻」。
這個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的《詩經·鬯酒歌》中。鬯在古代的儒家文化中被視為祭祀儀式和祈福活動中重要的物品,象征着神聖之德和人們的敬意。 圭則是一種古代玉器,用以表示尊貴和高尚。
由于漢字的演變和異體字的出現,鬯圭的繁體字形也有一些變體,例如「鬯啾」或「鬯義」。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鬯圭的古代寫法是比較簡化的。以鬯為例,古代的寫法是「加香字十二等之一。正楷字将此等在兒字上偏旁加妝,另續以鬥鬥兩字。篆文「鬥」與「鬥」已無異。」
下面是一些例句,以便更好地理解鬯圭的意思:
1. 在古代祭祀儀式中,鬯是必備的祭祀之物。
2. 他的高尚品質如同一塊圭,令人欽佩。
3. 這個寶石的形狀像一個圭,非常美麗。
4. 鬯圭一詞常常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表達對聖德和高尚的稱頌。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鬯香、圭璋、鬯酒。
鬯圭的近義詞可以是圭璧、崇高,而反義詞可以是庸俗、低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