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面對着酒。觞,酒杯。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左右惟僕隸,所對惟妻子,高談無所與陳,發義無所與展,未嘗不聞樂而拊心,臨觴而歎息也。” 晉 陸機 《短歌行》:“置酒高堂,悲歌臨觴。” 唐 白居易 《效陶潛體詩》之七:“臨觴忽不飲,憶我平生歡。” 宋 蘇轼 《勸履常飲》詩:“我本不畏酒,臨觴未嘗訴。” 蘇曼殊 《燕子龛隨筆》引 劉三 詩:“記得臨觴嗚咽,忽忽三日魂銷。”
“臨觞”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臨觞”字面意為“面對酒杯”()。其中“臨”指靠近、面對,“觞”是古代盛酒的器具。該詞常用于描述宴飲場景中舉杯或即将飲酒的動作,如曹植《求通親親表》中“臨觞而歎息”,即表達舉杯時的感慨。
在古詩文中,“臨觞”常承載情感色彩,如: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其可比喻“接近某種事物或情況”,例如“臨觞之際,賓客肅然”,引申為重要時刻的臨近()。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更常見于現代解釋。
主要用于古典文學或曆史語境,現代口語中極少使用。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詩句或典故,以貼合其文雅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可參考《短歌行》《求通親親表》等原文(來源:)。
《臨觞》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臨”和“觞”兩個字組成。下面将介紹它們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 “臨”: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一”部,右邊是“十”部。它的筆畫數為3。
- “觞”:也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見”部,右邊是“觀”部。它的筆畫數為12。
《臨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古代文人雅集中,常會用到臨觞一詞來表示舉杯祝酒之意。它強調了同樂的氛圍和歡聚的場合。
在繁體字中,臨觞的寫法是「臨觴」。這是以繁體字書寫的形式。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寫作“臨觞”的漢字可能略有差異,但整體字形基本保持一緻。該字也可以在古文學作品中找到。
以下是一些使用“臨觞”的例句:
- 在美好的時光裡,我們臨觞共飲,共慶生日。
- 他舉起酒杯,高聲說:“臨觞,共賀這個重要的日子!”
- 臨時:暫時的,非永久的。
- 臨近:接近,快要到來的。
- 觀察:仔細看,察看。
- 近義詞:祝酒、敬酒、共飲。
- 反義詞:禁飲、斷酒、戒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