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格調說的意思、格調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格調說的解釋

明、清時代的一種詩論。明代前後七子論詩推崇盛唐,主張從格律聲調上學習古人,提倡格調。清代詩人沈德潛繼承其主張,并加上溫柔敦厚的“詩教”内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格調說是中國古典詩學的重要理論概念,其核心指文學作品在形式規範與思想境界上體現出的整體藝術品格。這一理論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對詩歌聲律的探讨,至明代前後七子發展為系統的複古主張,清代沈德潛則将其推向成熟,形成「格調派」的完整體系。

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解析,「格」本義指樹木長枝條,《說文解字》釋為「木長貌」,引申為法式、标準;「調」原指聲音和諧,《廣雅》注為「和也」,後指韻律節奏。二者結合形成的「格調」,既包含形式層面的聲律規範,又蘊含内容層面的精神氣韻。

該理論包含三個核心維度:

  1. 體格規範:強調遵循古詩法度,明代李夢陽在《駁何氏論文書》中主張「文必有法式」,推崇盛唐詩歌的聲律結構;
  2. 氣韻境界:清代沈德潛在《說詩晬語》提出「格調說」應「求體格聲調與神韻氣骨兼備」,将形式規範與思想境界相統一;
  3. 教化功能:主張通過雅正格調實現「溫柔敦厚」的詩教目的,這一觀點在《四庫全書·唐詩别裁集提要》中有系統闡述。

當代學者袁行霈在《中國文學史》中指出,格調說「既注重詩歌的審美特征,又強調其社會功能」,體現了儒家文論的傳統精神。該理論雖在清代受到性靈說的沖擊,但其對詩歌形式美的探索仍深刻影響着中國韻文創作。

網絡擴展解釋

“格調說”是明清時期重要的詩歌理論,主要強調詩歌的格律聲調和道德教化功能。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起源

“格調說”最早由明代前後七子(如李夢陽、何景明等)提出,主張以盛唐詩歌為典範,注重格律、聲調等形式的模仿。清代沈德潛繼承并發展了這一理論,将其與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結合,強調詩歌的社會教化作用。

2.核心主張

3.曆史評價

4.與“神韻說”的對比

沈德潛提出“格調說”是為糾正王士祯“神韻說”的虛無缥缈,主張回歸詩歌的教化功能與形式規範。

“格調說”是明清詩學的重要流派,推動了古典詩歌形式研究,但受限于時代背景,其倫理教化主張也體現了封建文論的局限性。

更多細節可參考相關文學史資料或搜索來源(如、6、9)。

别人正在浏覽...

闇機禅子惙惙湊趣打耳光彈正蹈空盜贓返生香斧柯負義功高蓋世骨冬貴齒歸奉裹首還罵罕達犴韓盧鹘起澆洗謹鈍景觀就義眷恤矍駭巨禮踞盤酷拟朗潤聯隊邁俗沒本營生密栉那兒逆水行舟烹茶匹居平面視劈啪強立乞胡遒烈岨深神工鬼斧射飲設粥誓懲水性熟手阗門鐵界箍通行本同心合意同憂挽鹿車帏裳物始香附子賢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