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宋 王安石 詩的風格。 安石 曾封 荊國公 ,故稱。其詩遒勁清新,以絕句為最高。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以人而論,則有 蘇 李 體, 曹 劉 體…… 後山 體、 王荊公 體。”自注:“公絶句最高,其得意處,高出 蘇 、 黃 、 陳 之上,而與 唐 人尚隔一關。”
“王荊公體”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晚年在詩歌創作中形成的獨特風格,因其被封為荊國公而得名,又稱“半山體”或“半山絕句”。以下從定義、特點及評價三方面綜合解析:
“王荊公體”主要指王安石晚年罷官隱居江甯(今南京)後的詩風,以絕句為主要載體。這一時期的作品多描寫山水自然,風格含蓄深沉,與早年政治詩的雄直勁峭形成對比。
嚴羽《滄浪詩話》評其絕句“高出蘇、黃、陳之上”,認為雖未完全達到唐詩境界,但為宋詩開辟新徑,對黃庭堅、楊萬裡等産生重要影響。後世亦指出其過度追求工巧導緻的議論化傾向,成為宋詩利弊的縮影。
代表作品:《泊船瓜洲》《登飛來峰》《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可進一步查閱具體文本感受其風格。
《王荊公體》是指中國古代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風格和體系。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一位重要書法家,他的書法獨具個性,影響深遠。《王荊公體》成為了中國古代書法藝術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王荊公體》的拆分部首是“王”和“草”,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王:玉、白、玉女
草:艹、艸
《王荊公體》得名于南朝宋時期的文學家劉宋的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德行》一書中的一則故事。該故事記載了劉義慶受命訪問書法家王羲之,王羲之以草書寫下自己的名字“羲之”,劉義慶稱之為“王荊公體”。自此之後,人們開始用“王荊公體”來指代王羲之的書法風格。
《王荊公體》的繁體為「王荊公體」。
王荊公體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的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筆畫基本保持一緻。
王荊公體的例句如下:
《史記·衛将軍韓非子列傳》中有一句:“算無遺策副王荊公分天下。”
王荊公體作為一個專有名詞,不常用于組成其他詞語。
王荊公體的近義詞有王羲之體。
王荊公體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是一個特指王羲之的書法風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