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譬猶的意思、譬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譬猶的解釋

譬如。《禮記·仲尼燕居》:“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後漢書·霍谞傳》:“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酖毒,未入腸胃,已絶咽喉,豈可為哉!” 明 莊元臣 《叔苴子》卷一:“故觀其所餘,可以知其所積,譬猶見落葉而知天下之秋,察葭飛而知四海之春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譬猶"是一個文言虛詞,主要用作連詞或副詞,表示類比、比拟或說明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如同”、“好像”、“好比”等意思。它常用于引出比喻或說明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關聯性,增強表達的形象性和說服力。

詳細解釋與用法:

  1. 核心含義 - 表示比喻或類比:

    • 這是“譬猶”最基本和最常見的用法。它連接兩個部分,用後一部分(喻體)來形象地說明前一部分(本體),表明兩者在某方面具有相似性。
    • 例句: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譬猶火就燥,水就濕也。”(《莊子·山木》) - 這裡用“火就燥,水就濕”這種自然現象來比喻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本質區别和必然結果。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譬猶”詞條釋義及例證。
    • 例句: “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譬猶嬰兒之未孩。”(《老子·第三十一章》王弼注本) - 這裡用“嬰兒之未孩”(還不會笑的嬰兒)來比喻“樂殺人者”的幼稚、無知和不成熟。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譬猶”詞條釋義及例證。
  2. 表示說明或解釋關系:

    • 有時“譬猶”用于引出對前文所述情況的解釋、說明或進一步闡述,相當于“這就如同”、“這好比是”。
    • 例句: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其若是,孰能禦之?…譬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 - 孟子用“緣木求魚”(爬到樹上去找魚)這個比喻,來說明梁惠王如果不從根本上推行仁政(發政施仁),而想實現“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目标是不可能的、方向錯誤的。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譬”字下相關釋義及引例分析。
  3. 強調關聯性或引出結論:

    • 在論證中,“譬猶”可以用于強調兩個事物或情況之間的緊密聯繫,或者通過比喻自然地引出某種結論。
    • 例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緻萬乘之勢…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賈誼《過秦論》) - 在分析了秦亡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後,用“抱薪救火”這個比喻來形象地強調和總結這種做法的荒謬性和必然失敗的結局。來源:《古文觀止》相關篇目注釋及分析,常見于各大出版社版本。

“譬猶”是一個典型的文言比拟連詞(或副詞),其核心功能在于建立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相似關系,用于打比方、作類比,以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深奧的事物淺顯化,或增強論述的說服力。它體現了漢語,尤其是古漢語中善于運用比喻進行說理和表達的特點。

網絡擴展解釋

“譬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比喻或類比,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方面理解:

一、基本含義

“譬猶”意為“如同”“好比”,常用于通過比喻說明抽象道理或複雜事物。例如《禮記》中“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即以盲人無向導比喻治國無禮的困境。

二、詞源與結構

三、用法與場景

  1. 經典文獻:常見于說理性文本,如《後漢書》以“療饑于附子(毒藥)”比喻飲鸩止渴的危害。
  2. 現代適用: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增強論述的形象性,如“人際信任破裂,譬猶大廈失基”。

四、英文翻譯

可譯為“just like”或“as if”,例如“譬猶療饑于附子”對應“It’s like curing hunger with poisonous aconite”。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近義詞(如“譬如”“猶如”)或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爾及利亞白招矩本祖碧紗彩暈擦生生弛蕩斥女馳禽吹鼓手處身撮十大氐單單大商底氣防忌翻切轓軒發祥飛步覆拔負爵婦女解放府司工業基地關榷荷花澱紅紫亂朱進動驚疑祭台劇疵露日茂年毛竹米糧川命硬民壯鬧花燈農士蹼辣散剽搔到癢處申誡十二辰神室如懸磬事始實騰騰收息死敗塗地遂行苔錢談風讨羹飯慝僞添前字退傅揮金橐裝香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