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罄竹難書。《三元裡人民抗英鬥争史料·全粵義士義民公檄》:“蓋暴其罪狀,罄竹難窮;洗我煩寃,傾海莫盡;實神人所共憤,覆載所不容。”
“罄竹難窮”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ìng zhú nán qióng,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事物數量龐大到無法計數,或負面事件(如罪行)多到難以詳盡描述。例如,在曆史文獻中用于控訴侵略者的暴行(出自《三元裡人民抗英鬥争史料》)。
該成語源自古代以竹簡為書寫載體的背景,通過“耗盡竹簡仍無法寫完”的意象,生動傳達出“極多、無盡”的語義層次。
"罄竹難窮",是一個四字成語,意思是無法數清極多的竹子,用來形容事物多得難以計量。
拆分部首和筆畫:
罄(qìng):犬(犬字旁)+ 巠(堆字底)+ 工(工字旁)(11畫)
竹(zhú):竹字旁(6畫)
難(nán):難字旁(14畫)
窮(qióng):穴(穴字底)+ 兄(兄字旁)(16畫)
來源:
"罄竹難窮"最早出現在《二刻拍案驚奇》一書中,作者洪昇通過這個成語來形容書籍之多。後來,成語逐漸演變為表示數目之多,無窮無盡。
繁體:
罄竹難窮
古時候漢字寫法:
罄:竹+敬+如(竹字的下面加上敬和如兩個字)
竹:竹字旁+丿+一
難:罒+一+己
窮:禾+罒+弓+王(禾字下面放上罒弓,上面是王字)
例句:
1. 公司裡的工作太多,簡直是罄竹難窮。
2. 這個博物館的藏品豐富多樣,真是罄竹難窮。
組詞:
罄竹難窮的意思與其他成語類似,常與"萬千"、"無數"、"衆多"等詞語搭配使用。
近義詞:
滔滔不絕、綿綿無絕、如簧如泉
反義詞:
寥寥無幾、一無所有、鳳毛麟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