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铨法的意思、铨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铨法的解釋

選拔、任用官吏的條例。《新唐書·選舉志下》:“初,銓法簡而任重。” 宋 葉適 《寶谟閣待制中書舍人陳公墓志銘》:“朝廷難以銓法持之,遂授太學録。”《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四年》:“官司文籍散佚,無所稽考,議者以為銓法最為急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铨法(quán fǎ),指中國古代選拔、考核、任用官吏的法規、制度和方法。其核心在于通過一套相對客觀、公平的标準和程式,對官員的資格、能力、政績等進行衡量與評定,以實現人才選拔和職位安排的合理化。該詞屬于古代職官制度術語,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和制度内涵。

具體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1. 制度性質:

    • 铨選之法: “铨”本義為衡量輕重的器具,引申為衡量、評量;“法”即法規、法則。“铨法”合指衡量、選拔官員所依據的法律規定和程式規則。它是國家人事管理制度的核心組成部分,旨在規範官員的選拔任用流程,确保其相對公平與效率。
    • 職掌部門: 曆史上,铨法主要由吏部(或類似職能的機構,如魏晉的中正)負責制定和執行。吏部因此常被稱為“铨部”或“铨衡之司”。
  2. 核心内容:

    • 選拔标準: 铨法規定了官員選拔的基本條件,通常包括出身(如門第、科舉功名)、資曆(任職年限、經曆)、品德(如清正廉潔)、才能(如行政能力、專業知識)、政績(考核結果)等。不同朝代側重點有所不同(如魏晉重門第,隋唐後重科舉)。
    • 考核程式: 規定了考核官員的具體方式,如定期考課(如唐代的“四善二十七最”)、任期考核、述職等,并根據考核結果決定官員的升降、賞罰。
    • 任用規則: 規定了官員的任用、調動(遷轉)、回避(如籍貫回避、親屬回避)、任期等具體規則。例如,如何根據資曆、考績确定升遷次序(即“循資格”),如何分配官職(即“注拟”)。
    • 等級與俸祿: 铨法也關聯着官員的品級、散官、勳官等身份等級制度以及相應的俸祿待遇。
  3. 曆史演變:

    • 铨法制度在中國古代經曆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漢代有察舉征辟制,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成為主要铨法,其弊端導緻“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 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科舉制,成為铨法中最主要的選拔途徑,配合以系統的考課、遷轉制度(如“三铨”制度:尚書铨、中铨、東铨),使铨法趨于成熟和制度化。唐代的《唐六典》等法典對铨法有詳細規定。
    • 宋、元、明、清各代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對科舉、考課、回避等具體铨法内容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例如,宋代铨法更趨複雜,有“磨勘”等制度;明清則發展出更為嚴密的選官體系。

總結來說,“铨法”特指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關于官吏選拔、考核、任用、升降、賞罰等一系列人事管理的法律、法規和制度的總稱,是維護官僚體系運行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

相關術語: 铨選、铨衡、铨叙、吏部、科舉、考課、遷轉、資格、注拟。

參考資料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铨法”是古代中國選拔、任用官吏的法規或條例,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字義分解

  1. 铨(quán):
    • 本義為稱量輕重的器具(如秤),引申為“衡量、評估”。
    • 在官職領域特指“量才授官”,例如“铨選”(選拔官員)、“铨叙”(考核晉升)等。
  2. 法(fǎ):
    • 指規則、制度,此處特指官吏選拔的法定條例。

三、曆史應用

四、綜合總結

“铨法”是古代官僚制度的核心之一,兼具衡量人才和規範任用的雙重功能。其演變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從“人治”向“法治”過渡的嘗試,但也存在僵化和限制人才的問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可參考《新唐書》《宋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駁書不避水火成哀初步從一而終點撆嘀咕牴啎墩鎖鵝翎餓死漂渚公餗鬼享孤竹酣醑換班黃蓋幻劇結胎鯨吞虎噬近聞久喪覺地戀主列署淩騰流光易逝立意镂冰雕朽陸挽邁征麻麻雨馬前劍秒表内食孃子飄藩墜混嚬瘁搶案千丈踥蹀青肷晴雨計泣涕如雨日光燈褥位三獨坐賞午山蓣紳商天長地老同群偷媚取容外任文鴛霧圖霞連鄉下腦殼小門小戶膝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