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受民的意思、受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受民的解釋

天帝所授之民。封建帝王将其統治之民視為天賜。《書·洛诰》:“誕保 文 、 武 受民,亂為四輔。” 王國維 《觀堂集林·洛诰解》:“受民,謂所受於天之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受民是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獻研究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指承受天命而治理的百姓,強調統治者與民衆之間的天命關聯。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受”的本義

    源自《說文解字》:“受,相付也”,指接受、承受。在政治語境中引申為承受天命,如《尚書·周書》載“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惟王受命”,強調君王受天命統治。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尚書·召诰》)

  2. “民”的指向

    “民”即百姓,特指被統治者管轄的民衆。《孟子·盡心》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體現民本思想。

  3. 合成詞“受民”

    結合二者,“受民”指君王承受天命後所治理的民衆,隱含“天授君權,君治萬民”的統治合法性。例如《尚書·多方》載“天惟時求民主”,意為上天為民擇主,君主受天命管理百姓。


二、詞源與古籍用例


三、現代使用與關聯概念

現代漢語中“受民”極少單獨使用,但可關聯以下概念:

  1. “受命”:常見于“受命于天”等表述,保留原始語境。
  2. “子民”:古時君王稱百姓為“子民”,與“受民”的治理關系呼應。
  3. “天命觀”: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時,“受民”需置于“天命轉移”“民本思想”框架中理解。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17001-3):“受”字條釋義“接受,承受”,引《尚書》《孟子》用例。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7119-5):“民”字條釋為“百姓”,引先秦文獻佐證。
  3. 《尚書譯注》(李民,上海古籍出版社):對《梓材》《多方》篇中“受民”相關句的注解。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核查原文。)


“受民”是承載中國古代天命觀的政治術語,需結合“君權神授”“以民為本”的複合思想理解,現代使用多見于學術研究或曆史文本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受民”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受民”指天帝所授之民,即封建帝王将統治的民衆視為天賜。這一概念源于《尚書·洛诰》中的記載,如“誕保文、武受民,亂為四輔”,王國維在《觀堂集林·洛诰解》中進一步闡釋為“所受於天之民”。該詞反映了古代“君權神授”的思想,強調統治者對民衆的合法性來自天命。


二、詞源與曆史背景

  1.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尚書》,是周代統治者鞏固政權合法性的表述。如《洛诰》中周公對成王的告誡,強調繼承文王、武王所受的天命之民。
  2. 封建思想體現
    古代帝王通過“受民”概念,将民衆歸屬與天意綁定,強化統治權威。

三、現代語境中的延伸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出“受民”可形容受人民愛戴的領袖或公衆人物,但這一用法未見于傳統典籍,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引申或誤讀。需注意區分古代原義與現代衍生義。


四、使用場景

  1. 學術研究:用于分析古代政治哲學、君權理論時引用。
  2. 文學創作:常見于曆史小說或論述封建制度的文本中。

“受民”的核心含義聚焦于古代天命觀下的民衆歸屬,現代若需表達“受民衆擁護”之意,建議使用“得民心”等更通用的表述。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尚書》原文及王國維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白熊閉關自主禀姿觸電詞案大歸道養發外風師紛厖浮雲幹化貫酣庋架歸總固有孩童熇厲潢汙火曜護書堅決兼權尚計界天疾響畸形擊中要害開膛科車枯麥列星隸圉賣客美好溟渤鳴鼓鳴蛇末供弄丑鋪母旗軍清泠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軟舞閃肭沙文舍得生公說法生孩盛氣淩人石墩仕子贖愆四辟堂閣拖人落水外壝晚稼相映成趣限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