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咄嗟的意思、咄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咄嗟的解釋

[tut-tut] 霎時

顧盼可以蕩川嶽,咄嗟可以降雷雨。——王勃《上劉右相書》

詳細解釋

(1).歎息。 晉 葛洪 《抱樸子·勤求》:“令人怛然心熱,不覺咄嗟。” 宋 梅堯臣 《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詩:“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我語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平定回部本末》:“士卒盡沒, 雅将軍 咄嗟無他策。”

(2).猶呼吸之間。謂時間倉卒;迅速。 晉 左思 《詠史》詩之八:“俛仰生榮華,咄嗟復彫枯。”《北齊書·李渾傳》:“若簡練驍勇,銜枚夜襲,徑趣營下,出其不意,咄嗟之間,便可擒殄。” 元 喬吉 《小桃紅·紹興于侯索賦》曲:“一郡居民二十萬,報平安,秋糧夏稅咄嗟兒辦。” 郭沫若 《歸去來·在轟炸中來去》:“ 蔣 接連問了兩次,我于咄嗟之間,終沒有可能提出任何人來。”

(3).呵叱;吆喝。 宋 蘇轍 《三國論》:“﹝ 項籍 ﹞咄嗟叱咤,奮其暴怒。” 陳三立 《題顧石公松花江踏雪尋詩圖》詩:“皤皤之腹高頰權,咄嗟白眼橫青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咄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uō jiē(),其含義豐富,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核心釋義

  1. 時間短暫
    表示“瞬間”“立刻”或“呼吸之間”,強調動作或狀态的迅速完成。
    出處:

    • 《易緯乾鑿度》鄭玄注:“咄嗟之間,周遊還複”;
    • 《北齊書·李渾傳》:“咄嗟之間,便可擒殄”;
    • 唐代王勃《上劉右相書》:“咄嗟可以降雷雨”。
  2. 歎息
    表達哀歎、感慨的情緒。
    出處:

    • 葛洪《抱樸子·勤求》:“不覺咄嗟”;
    • 宋代梅堯臣詩:“自思空咄嗟”。
  3. 呵叱或吆喝
    帶有叱責、命令的語氣。
    出處:

    • 蘇轍《三國論》:“咄嗟叱咤,奮其暴怒”;
    • 陳三立詩句:“咄嗟白眼橫青天”。

二、用法與例句

三、總結

“咄嗟”在不同語境中可表時間、情感或語氣,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其文學色彩較濃,常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

網絡擴展解釋二

《咄嗟》的意思

《咄嗟》(duōchī)一詞指的是轉瞬間、瞬間的意思。它形容事件或行為發生得非常迅速,毫不停頓,瞬息之間。

拆分部首和筆畫

《咄嗟》這個字由“咄”和“嗟”兩個部分組成。

“咄”是一個獨體字,部首是口,它的五筆編碼是25154。

“嗟”也是一個獨體字,部首是口,它的五筆編碼是25105。

來源

《咄嗟》是古代漢語,并始見于唐代的文學作品中。由于其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瞬間的事件,所以被廣泛引用和使用。

繁體寫法

《咄嗟》的繁體寫法為「咄嗟」。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可以将《咄嗟》寫作「咄訡」或「陏」。

例句

以下是幾個使用《咄嗟》的例句:

1. 我們的心靈能夠在咄嗟之間領悟成功的哲理。

2. 他咄嗟間反應過來,避免了一場車禍。

3. 這個想法在我腦海中咄嗟間閃過。

組詞

與《咄嗟》相關的詞彙:

1. 咄嗟之間:即事情發生的瞬間。

2. 咄嗟間:表示轉瞬間、一眨眼的時間。

3. 咄嗟之見:形容見解敏捷,一見到就能馬上看出來。

近義詞

與《咄嗟》意思相近的詞彙:

1. 刹那:即極短的時間,轉瞬間。

2. 瞬間:短暫的瞬息之間。

3. 頃刻:極短的時間,一霎那。

反義詞

與《咄嗟》意思相反的詞彙:

1. 緩慢:形容行動遲緩,不快速。

2. 遲鈍:反應遲緩,不敏捷。

3. 漸進:逐漸發展,不是立即發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