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因忘恩負義而遭受的懲罰。 明 梅鼎祚 《玉合記·通訊》:“ 祿山 已遭獍難,兩京光復。”參見“ 獍梟 ”。
“獍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指因忘恩負義而遭受的懲罰。其核心含義與“獍梟”相關(“獍”為傳說中食母的惡獸,“梟”即貓頭鷹,古時亦被視為不孝之鳥),用于比喻背棄恩義之人招緻的災禍。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戲曲家梅鼎祚的《玉合記·通訊》:“祿山已遭獍難,兩京光復。”此句以“獍難”形容安祿山因叛亂背主最終覆滅的下場。
字義分解
使用提示: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如需進一步了解“獍梟”等關聯詞,可參考《玉合記》原文或相關注解。
《獍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災難、苦難、困難。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分别是“獍”和“難”,兩個字合起來意為困難和災難的集合。
“獍難”這個詞的部首是犬(quǎn)和山(shān),分别是第142和46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23畫,其中“獍”有16畫,而“難”有7畫。
《獍難》這個詞的來源尚不明确,可能是古代漢字逐漸演變形成的。它的繁體字形為「獍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隨着時代的推移會有所變化,所以《獍難》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
1. 在經濟危機中,許多公司正面臨着巨大的獍難。
2. 他生活在貧困的環境中,經曆了很多獍難,但始終堅持不放棄。
1. 獍難重重:意指困境重重,一樁接一樁的困難。
2. 獍難臨頭:指突然面臨巨大的困難,就像災難降臨一般。
1. 困境:指陷入困難或困苦之中。
2. 苦難:指痛苦、艱辛的境遇。
順利:指事情進行或發展得很順暢,沒有遇到困難或障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