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搖。《後漢書·楊震傳》:“中常侍 樊豐 及侍中 周廣 、 謝惲 等更相扇動,傾搖朝廷。” 宋 王安石 《祭馬龍圖文》:“釋衆言之牴牾,排異學之傾搖。” 宋 曾鞏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談者謂 南越 偏且遠,其風氣與中州異,故官者皆不欲久居……故其至,皆傾搖懈弛,無憂且勤之心。”
“傾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本義:
指物體或局勢的動搖、不穩定,如《後漢書·楊震傳》中“傾搖朝廷”,描述政治局勢動蕩。
宋代王安石《祭馬龍圖文》中“排異學之傾搖”,則強調思想領域的沖擊。
引申義:
可擴展至形容心理或精神層面的不安定。例如曾鞏《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提到“傾搖懈弛”,指人心渙散、懈怠。
“傾搖”既可用于具象的物體搖晃,也可比喻抽象層面的動蕩不安,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曆史用例多出自古籍,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
《傾搖》一詞指的是物體搖動或傾斜的動作或狀态,常用來形容樹木在風中搖曳的情景。
《傾搖》的部首是“人”和“木”,總共包含12筆。
《傾搖》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蒹葭》中,其中有句“蒹葭之茂,筐之堂之,言刈則亡!”中的“言刈則亡”即表示“傾搖”的意思。
《傾搖》的繁體字為「傾搖」。
在古代,漢字《傾搖》的寫法略有不同,傾寫作「傾」,搖寫作「蕆」。這種寫法跟現代簡化字略有差異。
1. 樹枝在暴風中傾搖不已。
2. 天空中的雲朵像細碎的羽毛,在風中傾搖飄動。
1. 傾斜
2. 搖擺
3. 搖晃
4. 搖動
5. 傾倒
1. 搖曳
2. 晃動
3. 樹搖
4. 傾波
5. 顫抖
1. 平穩
2. 固定
3. 穩定
4. 堅固
5. 靜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