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俟城的意思、伏俟城的詳細解釋
伏俟城的解釋
古城名。故址在今 青海省 青海湖 西岸 布哈河 河口附近。 隋 大業 五年于此置 西海郡 。《魏書·吐谷渾傳》:“ 伏連籌 死,子 誇呂 立,始自號為可汗。居 伏俟城 ,在 青海 西十五裡。”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網絡擴展解釋
“伏俟城”是古代吐谷渾王國的都城,其名稱和地理位置具有重要曆史意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詞義與讀音
- 讀音:伏俟(fú sì)城,“俟”在此讀作“sì”。
- 詞義:“伏俟”為鮮卑語,漢語意為“王者之城”,象征其作為吐谷渾政治中心的地位。
二、地理位置
- 具體位置:位于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鄉鐵蔔加村(或鐵卡加村)西南,東距青海湖約7.5-15裡,布哈河(菜濟河)南岸。
- 地理特征:地處開闊草原,水草豐美,曾是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重要樞紐。
三、曆史背景
- 吐谷渾起源:吐谷渾原為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晉時期因兄弟矛盾西遷至青海地區,逐步建立政權。
- 建都時間:公元540年,吐谷渾王誇呂稱可汗,正式定都伏俟城,成為其政治、經濟中心。
- 隋代建制:隋大業五年(609年)在此設西海郡,加強中原與西域的交通管理。
四、建築特點
- 城廓布局:城略呈方形,東西長220米,南北寬200米,牆基寬17米,高12米。城内中軸線兩側有建築基址,外有礫石築成的外郭,體現漢式城廓制度與遊牧風格的融合。
- 功能分區:分為内城與外郭,城門寬約10米,外郭南牆長達1400米,兼具防禦與貿易功能。
五、曆史作用
- 交通樞紐:連接西甯、蘭州、新疆若羌及四川成都,是4-6世紀河西走廊阻塞時東西商旅的重要通道。
- 文化交融:作為吐谷渾都城,見證了鮮卑、漢、西域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附:現狀與保護
現為青海省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保存較完整,是研究吐谷渾曆史與絲綢之路的重要遺址。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俟城(Fushi Cheng)這個詞是漢語詞彙,它指的是古代中國北方的一個城市。
拆分部首和筆畫:
- 伏(部首:人,筆畫:6)
- 俟(部首:人,筆畫:9)
- 城(部首:土,筆畫:9)
來源:
伏俟城是古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的國都,也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的初代首都。它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境内。
繁體:
伏俟城的繁體寫法為「伏俟城」。
古時候漢字寫法:
伏俟城的古代漢字寫法無法确定,因為這個詞彙來源于少數民族鮮卑族的語言,它們沒有使用漢字進行書寫。
例句:
1. 鮮卑族的首都伏俟城在北方地區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
2. 伏俟城是北魏王朝的發源地,對中國曆史産生了深遠影響。
組詞:
伏俟城沒有常見的組詞搭配,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一個特定的詞彙。
近義詞:
伏俟城的近義詞是北魏都城。
反義詞:
伏俟城的反義詞是非伏俟城,也就是指除了伏俟城以外的其他城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