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 代在大帳左右巡邏的騎兵。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六:“ 契丹 用兵,步騎車帳,不從阡陌,東西一概而行,大帳前及東西兩面,差大首領三人,各率萬騎,分散遊奕,百十裡外,交相巡邏,謂之欄子馬。”《遼史》作“攔子馬”。
“欄子馬”是遼代軍事制度中的一種特殊騎兵單位,主要用于大帳(君主或高級将領的營帳)周邊的巡邏警戒。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欄子馬是遼代在大帳周圍執行巡邏任務的精銳騎兵,主要負責營區安全警戒和敵情偵察。拼音為“lán zǐ mǎ”。
職責與組織形式
根據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記載,欄子馬由大首領率領,分散在大帳前及東西兩側,巡邏範圍可達百十裡外,并與不同方向的騎兵“交相巡邏”,形成嚴密的警戒網。這一部署方式體現了遼軍對營區安全的重視。
名稱異寫問題
在《遼史》中,該單位被寫作“攔子馬”。“欄”與“攔”屬通假現象,兩種寫法均指同一職能的騎兵部隊。
曆史背景
遼代作為遊牧民族政權,騎兵在軍事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欄子馬這類專業警戒部隊的設置,反映了遼軍對戰術偵察和營地防禦的高度系統性。
注: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文獻記載,可參考《雲麓漫鈔》卷六及《遼史》相關内容。
欄子馬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欄子和馬。欄子指的是一種用來圍住或圈住馬匹的結構,通常由木材或鐵欄組成。馬則是一種哺乳動物,常被人們馴養和使用作為交通工具或載重工具。
欄子馬可以分解成以下部首和筆畫:
欄:木字旁(木)+标字旁(丶)+豎鈎(丨)
子:子字旁(子)+一(一)
馬:馬字頭(馬)+一(一)
欄子馬起源于古代漢字,其繁體寫法為欄子馬。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欄子馬的古代寫法為「欄子馬」,字形略有差異,但整體意義仍然相同。
1. 農場裡有一個寬敞的欄子,供養着許多欄子馬。
2. 這匹欄子馬是地方農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組詞:欄杆、馬場、小馬車
近義詞:馬廄、馬棚、馬房
反義詞:無圍欄、無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