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武才的意思、文武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武才的解釋

文武兼備的才能。《隋書·李雄傳》:“以卿兼文武才,今推誠相委,吾無北顧之憂矣。” 唐 袁暉 《奉和聖制送張尚書巡邊》:“欲識恩華盛,平生文武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武才指兼備文才與武略的才能,形容人學識淵博且精通軍事策略,是古代對傑出人才的高度評價。以下從釋義、出處及用法三方面詳述:


一、釋義

  1. 字義拆解

    • 文:指文治、學問、辭章等文化素養。《說文解字》釋“文”為“錯畫也”,引申為禮樂制度與典籍學問。
    • 武:指軍事、勇力、戰略等武力才能。《左傳·宣公十二年》以“止戈為武”,強調以武力平息戰亂的能力。
    • 才:通“材”,指資質與能力。《說文解字》注“才,草木之初也”,喻指人的天賦與才幹。

      文武才即二者兼備,體現“出将入相”的全才特質。

  2. 整體含義

    形容人兼具治國理政的智慧與統兵作戰的膽略,如《漢語大詞典》釋義:“謂文武兼備的才能”。此類人才在曆史上多擔任要職,如宰相、元帥等,典型代表如諸葛亮(“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二、典源與用例

  1. 曆史文獻記載

    • 《晉書·謝安傳》:

      東晉名相謝安被贊“有文武才略”,曾以“圍棋賭墅”鎮定應對前秦南侵,後指揮淝水之戰以少勝多,印證其文韬武略。

    • 《舊唐書·房玄齡傳》:

      唐太宗稱房玄齡“識達文武”,因其既參與制定典章制度,又隨軍謀劃軍事戰略,助建貞觀之治。

  2. 文學化用

    唐代詩人李峤《武》詩雲:“列将懷威撫,匈奴畏夏名”,暗喻将領需文武兼修,以文德懷柔、武功威懾并重。


三、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明确收錄詞條“文武才”,釋義為“文武兼備的才能”,引《晉書》謝安例證。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強調“才”通“材”,指複合型才能,常見于史書對能臣的評述。


四、現代用法延伸

今多用于贊譽傑出人物(如企業家、政治家)兼具戰略思維與執行魄力。例如:

“他主持科技研發時洞察行業趨勢(文),應對市場危機時果斷革新(武),堪稱當代文武才。”


參考資料

  1. 《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舊唐書·卷六十六·房玄齡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文武才”是一個漢語成語,指一個人兼具文化才能和武藝才能,體現了全面的能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文武才”由“文”“武”“才”三字構成,其中:

二、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隋書·李雄傳》:“以卿兼文武才,今推誠相委,吾無北顧之憂矣。”唐代袁晖的詩句“欲識恩華盛,平生文武才”也引用了這一表達。

三、應用與示例

  1. 曆史人物:如唐代名将李靖,史載其“少有文武才略”,既能著書立說,又能領兵征戰。
  2. 文學描述:常用來形容傑出人物,如明代白常燦“具文武才識”,既善詩文又通軍事。

四、近義詞與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騃漢保膘豳歌暢銷扯絡持憲愁海登膳電負性吊水地方分權頓弊豐腆伏肉挂包乖譌龜占含糊其辭恚懼交絡蛟子急彪各邦疾夫京師衿期廑注積委積雲恐呵寬慈廉部戀人鬣鬁茏苁懞憧猕猴梯麋鹿志摩頭目注心營攆山披裘鉛粉淺俗齊理搉易詩錦死馬醫榻橘談吻偷薄頭路脫械外淫望甎微電腦吓呆相半小觑歊歊細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