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清问的意思、清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清问的解释

清审详问。《书·吕刑》:“皇帝清问下民,鰥寡有辞于 苗 。” 孔 传:“ 帝尧 详问民患,皆有辞怨於 苗 民。” 孔颖达 疏:“ 帝尧 清审详问下民所患。” 唐 王勃 《九成宫颂》:“虔恭上帝,东朝悬待諫之旌;清问下人,南面听登闻之鼓。”《儒林外史》第三五回:“﹝ 庄徵君 ﹞躬身奏道:‘臣蒙皇上清问,一时不能条奏;容臣细思,再为启奏。’”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清问”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qīng wèn,其核心含义为清审详问,即详细、审慎地询问或调查。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释义
    指对问题进行细致、全面的审查和询问。这一用法可追溯至古代典籍,如《尚书·吕刑》中提到:“皇帝清问下民,鰥寡有辞于苗”,意为帝王审慎询问百姓疾苦,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诉求。

  2. 语境应用

    • 古代文献:常用于描述君王或官员对民情的考察。例如,《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中,庄徵君回应皇帝:“臣蒙皇上清问,一时不能条奏”,体现臣子对君主审慎提问的尊重。
    • 诗词引用:唐代权德舆诗句“王人织路传清问”,以及陆游诗句“清问方侧席”,均以“清问”表达对深入探询的重视。
  3. 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清问”使用较少,但在特定场合(如学术讨论或历史研究)中,可表示对问题的严谨追问或调查。


权威来源佐证


“清问”是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词汇,强调细致、正式的询问或审查,多用于描述权威者对民情、事件的深入调查。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尚书》《儒林外史》等文献或权威词典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清问

清问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由“清”和“问”两个字组成。它是指清楚明白地询问或追问某个问题,以获取准确的信息或答案。

拆分部首和笔画

“清”字的部首是“水”,它包含了12个笔画。而“问”字的部首是“口”,它包含了7个笔画。

来源

《清问》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三国演义》中。在小说中,刘备长兄刘表病重时,刘备前去探望,并询问病情。他非常关切而清楚地问道:“大兄别惧,详细告诉我病情。”从此,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用心询问的情景。

繁体

繁体表示为“漢字”,即将每个汉字的笔画拆分得更加复杂的写法。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比现代要繁琐复杂。不同的字形可能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古时候的汉字较为简洁,没有繁体字的笔画多。

例句

1. 他清问了几个重点问题,得到了准确的答案。

2. 我们应该清楚地向老师询问问题,以获得正确的指导。

3. 在交流中,清楚地问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准确了解对方的意思。

组词

- 清洁:保持干净整洁,清除污垢。

- 清新:干净清爽,没有杂质。

- 问询:询问别人的意见或问题。

近义词

询问、追问、质问。

反义词

猜测、疏忽、模糊。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