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制,欽差及三品以上外任官員,赴任時谒見皇上辭行,謂之“請訓”。《清會典事例·吏部·道府告假》:“ 乾隆 十六年諭:道府等官,於請訓赴任時,有面奏暫假回籍經允準者,皆於次日具呈吏部覆奏。”《官場現形記》第四回:“無奈實缺巡撫已經請訓南下,不日就要到任。” 湯志鈞 《戊戌變法人物傳稿·袁世凱》:“初五日請訓……赴車站,抵 津 。”
“請訓”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解釋,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清代官制術語(主流解釋) 根據的記載,該詞是清代特有的官場禮儀:
二、現代引申含義(少數釋義) 提到該詞可拆解為“請(請求)”+“訓(教導)”,指主動向他人請教并接受批評的謙遜态度。但此釋義未見于其他權威典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延伸解讀。
補充說明 該詞在當代使用頻率極低,若涉及曆史研究建議參考《清史稿》《清會典》等原始文獻,現代溝通中需注意語境以避免歧義。
《請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請”和“訓”。
“請”是指請求,要求别人給予幫助或回答問題。“訓”表示教訓,告誡或教導别人。
“請”的部首是言,總共有10畫;“訓”的部首是言,總共有6畫。
“請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齊物論》:“孟公舍詩雲:‘彼結而為室,說而為虛;端麗若冠冕,一言以蔽之,曰恢恢。’吾以是觀之,是小大由其不類也。”其中的“恢恢”意為完美無缺,後來演變為“請訓”來形容懇切請求教訓。
在繁體字中,“請”寫作“請”,“訓”寫作“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但大體上,“請”和“訓”的形狀和現代漢字相似,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有所不同。
1. 他虛心請訓,以期提高自己的能力。
2. 我們應該對于教師的意見虛心請訓,不斷進步。
請教、請托、請教、請示、請帖、訓言、訓練、訓導
請教、請教訓、渴望指導、迫切需要教誨
任性、不虛心接受教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