婢妾的意思、婢妾的詳細解釋
婢妾的解釋
妾與使女。《墨子·七患》:“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韓非子·亡徵》:“後妻賤而婢妾貴,太子卑而庶子尊。”《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而君之後宮以百數,婢妾被綺縠,餘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穅不厭。”《三國志·魏志·東海定王霖傳》:“而 霖 性麤暴,閨門之内,婢妾之間,多所殘害。”
詞語分解
- 婢的解釋 婢 ì 被役使的女子:奴婢。婢女。奴顔婢膝。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
- 妾的解釋 妾 è 舊時男人娶的小老婆。 謙辭,舊時女人自稱:妾身。賤妾。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婢妾”是古代中國社會中對特定女性群體的稱謂,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
“婢妾”由“婢”和“妾”組合而成,指妾室與侍女的合稱。其中:
- 婢:指服侍主人的侍女或女仆;
- 妾:指男性除正妻之外納娶的側室。
二、社會地位與特征
-
階層屬性
婢妾屬于社會底層群體,既無政治權利,也缺乏經濟自主權。例如《墨子·七患》提到“婢妾不衣帛”,說明她們連絲綢衣物都無權穿戴。
-
家庭角色
在貴族家庭中,婢妾可能因主人寵愛獲得較高待遇,如《史記》記載平原君家中“婢妾被绮縠”,但這種現象常與平民的貧困形成對比。
-
生存困境
婢妾常面臨被剝削甚至殘害的風險。《三國志》記載東海定王霖“婢妾之間多所殘害”,反映了她們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三、文獻例證
- 制度規範:《韓非子·亡徵》以“後妻賤而婢妾貴”為亡國征兆,說明婢妾地位異常可能引發社會問題。
- 生活寫照:晉代張華詩句“婢妾蹈绫羅”描繪了婢妾表面奢靡卻依附于人的境遇。
四、詞義辨析
需注意“婢妾”與“姬妾”“丫鬟”等詞的區别:前者強調身份的雙重性(妾+仆),後者或側重侍奉職能,或僅指側室。
網絡擴展解釋二
《婢妾》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婢妾(bì qiè)是古代中國社會中的一個稱謂,用來指代女性身份較低的人,通常是侍奉貴族或富有人家的女傭或妾室。
拆分部首和筆畫:
婢(bì)的部首是女字旁(女),共有7畫。
妾(qiè)的部首是女字旁(女),共有8畫。
來源:
婢妾這個詞在古代中國出現得比較早,主要用于描述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身份。婢妾通常是富人家庭或貴族家庭的女性仆人或奴妾。在古代的中國社會中,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婢妾的地位處于社會的底層。
繁體:
婢妾的繁體字形為婢妾,均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婢妾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
1. 這個富人家裡有幾個婢妾,負責家務和服侍主人。
2. 在古代社會,婢妾常常被貴族和富有人家作為家中的助手和陪伴。
組詞:
婢仆、婢女、侍妾、家婦等。
近義詞:
仆人、奴婢、侍女等。
反義詞:
主人、貴婦、堂堂正正的妻子等。
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