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過多地接觸危難之事。語本《易·大過》:“上六,過涉滅頂,兇,無咎。” 王弼 注:“涉難過甚,故至于滅頂。” 孔穎達 疏:“言涉難深也。” 清 錢謙益 《明故南京國子監祭酒贈詹事府詹事翰林院侍讀學士石門許公合葬墓志銘》:“ 倪 黃 晚用,以過涉終兇。”
“過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側重,具體解釋如下:
“過涉”由“過”(跨越)和“涉”(涉水)組成,字面指涉水過河,比喻克服困難、跨越障礙。常用于形容面對挑戰時勇往直前的精神,例如:“他憑借過涉的毅力,最終完成了項目。”
該詞最早源自《周易·大過》卦的爻辭:“上六,過涉滅頂,兇,無咎。”。此處“過涉”指過度涉險,可能導緻滅頂之災,但若動機純正則“無咎”。後世引申出兩種解讀:
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詞義。現代多取積極含義,但在引用古籍或分析傳統哲學時,需注意其原意中的風險提示。
以上内容綜合了字典釋義與古籍解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易》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
過涉(guò sh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泛指趟過、穿過水面或泥漿等液體的行為。
過涉的部首是辶 (辵),拆分的筆畫數量為10畫。
過涉的來源較為複雜,屬于形聲字。其聲旁由“涉”(音shè)組成,表示與水有關;形旁為“辵”(chuò),表示與行走有關。形聲字結構使得過涉的意義與走過水面或泥漿等液體有關。
在繁體字中,過涉的寫法是「過涉」。
在古代,過涉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基本的構造和意旨并不會有太大變化。
例句:
1. 他輕巧地過涉着河水。
2. 勇敢的人敢于過涉險灘。
組詞:
過河、過水、涉水、涉淺、涉世、涉嫌、過境等。
近義詞:
渡過、橫渡、穿越、跨越、趟過等。
反義詞:
避開、繞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