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正。 南朝 梁 沉約 《崔慧景加侍中诏》:“志氣淹通,識履詳正。” 宋 呂陶 《陳傳正<退居類稿>序》:“故其文之典厚詳正,出于天質之自然。”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七章:“﹝ 康僧淵 ﹞貌雖胡人,語實中國。容止詳正,志業弘深。”
(2).審察校正;審議糾正。《宋書·禮志三》:“議儀不同,於事有疑。輒下禮官詳正。”《新唐書·李憲傳》:“﹝ 李憲 ﹞善治律令,性明恕,詳正大獄,活無罪者數百人。” 宋 曾鞏 《丁元珍挽詞》之一:“舊學資詳正,新儀屬讨論。”
“詳正”是一個漢語複合詞,讀音為xiáng zhèng,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平正
指人的品格或文風端正、平和。例如:
審察校正;審議糾正
用于描述對事務或文獻的嚴謹審查與修正。例如:
“詳正”多用于古籍或正式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其核心内涵是“嚴謹、公正”,既可用于評價人物品性或作品風格,也可指代對事務的審慎處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詳”或“正”的單獨釋義,可參考相關字典條目。
《詳正》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重意思。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它可以指“詳細核實”或“詳細正文”等含義。下面将對這個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方面進行介紹。
《詳正》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分解為言和正兩個部分。言字旁是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表示與說話、語言有關。《詳正》一詞由10個筆畫組成,其中言部2個筆畫,正部4個筆畫,共計6個筆畫。
《詳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寫作文獻中。在古代,這個詞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和寫法出現,但是它的基本含義和用法大緻相同。繁體字“詳正”保留了原有的寫法,隻是在字形上稍作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對于《詳正》這個詞,古代的寫法可能是以篆書或隸書風格展示。具體的古代寫法會隨着時代和文化的變遷而有所改變。
以下是一些使用《詳正》一詞的例句: 1. 請詳正核實這份報告的準确性。 2. 這是一份詳正的合同條款。 3. 他對待工作總是一絲不苟,做事十分詳正。
組詞:詳述、正式、詳談、詳檢、證明。
近義詞:詳細、準确、确切、正式。
反義詞:概略、粗略、不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