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訓練士卒。 宋 張載 《慶州大順城記》:“講謨于朝,講士于野,鍖刑斧誅,選付能者。”
"講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進行解讀。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其核心釋義如下:
講士(jiǎng shì)指謀議之士或善于謀劃、谏議的賢士。其中“講”通“構”,意為謀劃、商議;“士”指有才能、德行的人。該詞強調通過智慧參與國事決策的群體。
謀議國事者
指為君主出謀劃策、參與政事商議的智謀之士。如《戰國策·齊策一》載:“今秦欲攻梁绛、安邑……天下之講士,皆欲離秦而合于齊。”此處“講士”即指為各國謀劃的策士群體。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1卷,第11頁;《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86頁。
谏議之臣
引申指敢于直言進谏的臣子。如《管子·形勢解》雲:“講士為可語者,不妄告也。”強調此類賢士以理性建言輔佐君主。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3冊,第228頁;《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第4210頁。
學術論辯之士(引申義)
在部分語境中可指代善辯明理的學者。如《論衡·答佞》言:“人主好辯,佞人講士以巧辭惑之。”此處側重其辯才與學識。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第128頁。
“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與……講士以利害之。”(指謀士分析軍事策略)
“進善言、通道法而不敢矜其善……有講士之謂也。”(強調谏臣的謙遜與原則性)
“講”本義為“和解”(《說文解字》:“講,和解也”),後引申為“論議”“謀劃”。在“講士”中取其引申義,與“構”“媾”通假,體現古代政治語境中對智慧協商的重視。
參考資料:
“講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文獻或使用場景區分:
百鍊鋼幫場兒逼幸博泛渤海琴垂針椿津挫失打差彈路瞪矒帆闆運動翻本繁穰分情拊摩恭敬桑梓購得桂棹裹費浩洶懷土之情揭厲計符濟濟今人肯心客座孔尚任恐灼狼嗥鬼叫兩當衫兩虢籠街論動體的電動力學慮傂尺買賣滿目瘡痍卯金秘法鬧閑昵侍喬主張麒麟手親類婘戀蘧瑗知非善事失隊悚詟隨俗沈浮特典田稻蜿蜿問舍求田香圓仙露下焉者奚蠡薪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