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損傷。 明 吳承恩 《壽熙台潘公八袠序》:“中遭凋剝,何以晚而更榮?少苦清羸,何以老而翻茂?”
“凋剝”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凋剝(diāo bāo)意為“損傷”或“衰敗”,指事物因外力或時間推移而逐漸受損、凋零。例如:“中遭凋剝,何以晚而更榮?”(出自明代吳承恩《壽熙台潘公八袠序》)。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人吳承恩的著作,用以描述人或事物曆經磨難後的狀态。如:“少苦清羸,何以老而翻茂?”,通過對比“凋剝”與“榮茂”,強調逆境後的生命力。
組合後,“凋剝”側重于漸進式損傷,既有自然衰敗的意味,也包含外力作用下的消耗。
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衰敗”“損耗”“凋敝”等更通用的詞彙。
建議對古籍閱讀感興趣的用戶參考《壽熙台潘公八袠序》原文,以深入理解語境。
《凋剝》是一個意味着枯萎、凋零、脫落的動态詞,多用來描述植物因貧乏養分、缺水等原因而逐漸失去生機的過程。
《凋剝》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凋:部首:冫(冰)。筆畫:7畫。
- 剝:部首:刀。筆畫:8畫。
《凋剝》這個詞的來源不詳,但它的繁體字為「凋剝」。
在古時候,「凋剝」的寫法存在變體。其中,「凋」有時寫作「雕」,「剝」有時寫作「剝」。
以下是一些使用《凋剝》的例句:
1. 這些植物因為長時間缺水,在炎熱的夏天裡迅速凋剝。
2. 葉子上的斑點是由病菌引起的,導緻葉片發生凋剝。
3. 冬天來臨時,樹木的葉片逐漸凋剝,露出光秃秃的枝幹。
與《凋剝》相關的組詞有:
1. 凋謝:指花草植物由盛開到逐漸凋零的過程。
2. 枯萎:指植物因養分缺乏、病害等原因而失去生命活力。
3. 脫水:指由于缺乏水分而導緻物體失去水分。
近義詞:凋謝、枯萎、雕去
反義詞:盛開、茁壯、滋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