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調役的意思、調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調役的解釋

賦稅和徭役。《後漢書·光武帝紀下》:“時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書調役,務從簡寡。”《南史·孝義傳上·陳玄子》:“ 建武 三年, 明帝 詔表門,蠲調役。” 宋 嶽珂 《金陀粹編·行實編年六·遺事》:“所部兵二萬餘人,守禦者半,攻讨者半,東西調役,畧無乏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調役”是中國古代曆史文獻中常見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指賦稅與徭役的組合,其中:

二、曆史背景 該詞常見于漢至南北朝時期,例如:

  1. 《後漢書·光武帝紀》提到“調役從簡”,反映東漢初年戰亂後減輕賦稅勞役的政策;
  2. 《南史》記載南朝宋明帝“蠲調役”(免除賦役),說明該詞在南北朝仍被廣泛使用。

三、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國家財政政策或民生狀況,如宋代嶽珂《金陀粹編》用“東西調役”描述軍隊後勤中人力與物資的調配。

四、演變關系 “調”作為獨立稅種始于曹魏的戶調制(每戶納絹二匹、綿二斤),後與“租”“役”并稱“租庸調”,成為唐代前期主要稅制。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調役(diào yì)一詞是漢語中的一個詞語,其拆分部首為言和彳,共有10個筆畫。調役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官制,用來指代對官吏或軍隊的調遣、調動。在繁體字中,調役的寫法為調役。古代漢字書寫方式中,調役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調役的例句: 1. 将軍下達了調役令,士兵們立即行動起來。 2. 禦史台負責監督官員的調役過程,确保執行的公正和順暢。 以下是一些與調役相關的詞彙: 1. 調遣(diào qiǎn):調動并派遣到特定地點或特定任務。 2. 調度(diào dù):根據需要進行安排、調整和指揮。 3. 役使(yì shǐ):強迫别人做某件事,通常帶有負面的意味。 4. 撤兵(chè bīng):解散或調離軍隊。 根據你的要求,以上是關于調役的一些基本信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