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調役的意思、調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調役的解釋

賦稅和徭役。《後漢書·光武帝紀下》:“時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書調役,務從簡寡。”《南史·孝義傳上·陳玄子》:“ 建武 三年, 明帝 詔表門,蠲調役。” 宋 嶽珂 《金陀粹編·行實編年六·遺事》:“所部兵二萬餘人,守禦者半,攻讨者半,東西調役,畧無乏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調役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包含賦稅征調和徭役派遣兩層制度性概念。根據《漢語大詞典》第11卷"貝部"條目解釋,"調"指官府按戶征收的布帛或糧食,屬于實物稅範疇;"役"指強制性勞役,包括兵役、工役等。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的具體内涵可分為三點:

  1. 賦稅屬性:唐代《通典·食貨志》記載,調役制度以"戶"為征收單位,每戶需繳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構成"租庸調"體系的核心部分。
  2. 勞役範疇:宋代《文獻通考》載明,成年男子每年須服二十日無償勞役,若遇閏年增加二日,這種強制服役被統稱為"役"。
  3. 曆史演變:秦漢時期的《鹽鐵論》已出現"發征調役"的記載,至北魏孝文帝改革形成系統化戶調式,最終在隋唐發展為完整的賦役制度。

該詞彙的使用具有特定曆史語境限制,主要見于漢唐間典章文獻,現代漢語中已不作為獨立詞彙使用。研究該術語時需參考《唐律疏議》《宋刑統》等古代法典,以及呂思勉《中國制度史》、錢穆《國史大綱》等現代史學著作的權威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調役”是中國古代曆史文獻中常見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指賦稅與徭役的組合,其中:

二、曆史背景 該詞常見于漢至南北朝時期,例如:

  1. 《後漢書·光武帝紀》提到“調役從簡”,反映東漢初年戰亂後減輕賦稅勞役的政策;
  2. 《南史》記載南朝宋明帝“蠲調役”(免除賦役),說明該詞在南北朝仍被廣泛使用。

三、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國家財政政策或民生狀況,如宋代嶽珂《金陀粹編》用“東西調役”描述軍隊後勤中人力與物資的調配。

四、演變關系 “調”作為獨立稅種始于曹魏的戶調制(每戶納絹二匹、綿二斤),後與“租”“役”并稱“租庸調”,成為唐代前期主要稅制。

别人正在浏覽...

乘險抵巇吃太平飯愁慘慘楚狂人盜稅刁刁琱锼地方自治鼎出定止坻穨帝座洞仙歌裰領道袍多種經營俸銀輔牙相倚幹旌雇工弘益黃澄澄黃言甲勅教笞茭牧節節勝利錦段極區九尾龜就新郡邸坎阱狂豎理懷龍伯國鹿竹曼帛漫興明珰漂擺飄決輕忽羣族戎克船賽如散夥上方少司命神丹射影定理識時務食息铄金毀骨送娘停舶僞書無祿霄峥蠍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