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污池”。水池。《晏子春秋·谏下十四》:“今君窮臺榭之高,極污池之深而不止。”《列子·楊朱》:“吞舟之魚,不遊枝流;鴻鵠高飛,不集污池。何則?其極遠也。” 漢 桓寬 《鹽鐵論·申韓》:“是猶舍鄰之醫,而求 俞跗 而後治病;廢污池之水,待江海而後救火也。” 宋 洪邁 《夷堅支志癸·羅漢污池木》:“ 饒州 城内 永寧寺 東廊, 羅漢 泗洲 兩院相鄰。其外有污池,方闊三四丈,深不能三尺。”
亦作“污池”。謂平毀罪犯第宅、祖墳,掘成水池。《漢書·翟義傳》:“ 莽 盡壞 義 宅第,污池之。”《漢書·王莽傳上》:“後謀反者,皆污池雲。” 漢 王粲 《為劉荊州與袁尚書》:“太公墳壠,将有污池之禍;夫人弱小,将有滅族之變。”
“汙池”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本義指代污水積聚的池塘或低窪處,常見于古代文獻及特定語境中。根據《漢語大詞典》和《古代漢語詞典》的釋義,該詞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汙”為“污”的異體字,表示渾濁、不潔淨;“池”指蓄水的坑窪或人工開鑿的水域。二者組合後,“汙池”特指受污染或停滞不流動的水域,例如污水塘、臭水溝等。《孟子·滕文公下》曾用“園囿、汙池、沛澤”描述自然與人工水域的分布,其中“汙池”即指蓄水但未加治理的區域(來源:《孟子譯注》)。
文化引申義
在文學作品中,“汙池”常被賦予象征意義。如《後漢書·仲長統傳》以“汙池”比喻社會中的腐敗現象,暗指環境或道德的敗壞(來源:《後漢書選》)。宋代文獻中亦用“龍困汙池”形容賢能之士身處逆境。
現代使用範圍
當代漢語中,“汙池”一詞已較少使用,多被“污水池”“化糞池”等具體詞彙替代。但在方言或特定專業領域(如環境科學、古文獻研究)中仍可見其蹤迹,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需注意,“汙池”與“污池”為異形詞關系,現代規範書寫推薦使用“污池”。
“汙池”是“污池”的異體寫法,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分層次解釋:
基本含義(水池)
指普通的水池或低窪積水處,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列子·楊朱》提到“鴻鹄高飛,不集污池”,比喻高潔之物不落凡俗之地。
刑罰象征(平毀居所)
漢代起衍生出特殊含義,指将罪犯的住宅、祖墳毀壞并掘為水池,作為刑罰的象征。《漢書·翟義傳》記載王莽“污池”叛臣宅第,即為此意。
現代相關概念(污水處理池)
現代語境中,“污池”可能與污水處理設施相關,如沉澱池、化糞池等(參考、4、5、7)。但需注意,這類設施多使用“化糞池”“沉澱池”等具體名稱,與古義的“污池”無直接關聯。
文化引申(地獄意象)
佛教、道教文化中有“血污池”概念,指地獄中懲罰殺生者的場所,屬特定宗教詞彙,需結合語境理解。
該詞核心含義為“水池”,但因曆史演變産生刑罰、宗教等引申義,需根據上下文具體分析。古代文獻引用建議優先參考《晏子春秋》《漢書》等典籍。
白搭白榻瀑流飙口水彬雅駁馬不靖不正當競争菜肴村旗痤贅當面出丑颠蹙惦挂點籍雕嚴放支浮瓜沉李覆看斧庫福徵後懊黃金蟬魂膽混阖景企勁峭盡讓句逗考壽爛烨老婢李郭同舟露表毛連玫瑰罋夢夢查查彌裡凝露陪寮膨大頻率合成清霁磬口梅求解氣輿入選钑镂商和適身詩丸順推私房速禍碎蟲零杵王世子葦箫文光果霄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