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考校核。 宋 歐陽修 《論中書增官屬主文書劄子》:“臣伏見近來朝廷號令煩數,更改又頻,降出,四方多不遵禀。而朝廷之臣無專主者,亦不勾校稽違,考責實効。” 宋 沉遘 《五言和楊樂道省中述懷》:“朱墨事勾校,笞榜窮奸諼。”《明史·劉健傳》:“内承運庫累歲支銀數百餘萬,初無文簿,司鑰庫貯錢數百萬,未知有無,寧可不勾校。”
“勾校”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ōu xiào,其核心含義是查考、核對、校驗,主要用于對文書、賬目或事務的審核。以下是詳細解釋:
查核校驗
指對文書、賬目或行政事務的仔細審查與核對。例如宋代歐陽修提到朝廷文書“不勾校稽違”,即未核查延誤情況。
異體與通假
“勾校”與“鈎校”為同音異形詞,部分文獻中可通用。如《漢書》記載“鈎校”用于檢查財物,但兩者含義相近,均強調審查過程。
“勾校”是古代行政與文書工作中的重要概念,強調嚴謹的審核過程。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明史》等文獻。
《勾校》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意思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指校準、修改;二是指勾芡,即在石磨中将米碾成米汁的過程。
《勾校》的第一個字“勾”拆分部首為“勹”,筆畫為2;第二個字“校”拆分部首為“木”,筆畫為7。
《勾校》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具體出處不詳。在古代文獻中,常用此詞來描述對書籍、文件、文章等進行校勘、修改的過程。
《勾校》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勾校」。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與現代寫法有所區别。具體古時候漢字寫法是指在字形和結構上有所不同。由于《勾校》一詞的具體出處不詳,因此古時候的寫法無法确定。
1. 書籍出版前需要經過一番仔細的《勾校》,以确保内容的準确性和完整性。
2. 這篇文章還需要經過一次仔細的《勾校》,以消除其中的錯字和語病。
1. 勾勒: 描繪、畫出輪廓。
2. 校對: 校勘并修改文字以達到準确無誤的程度。
3. 勾劃: 用筆勾勒出形狀。
審校、檢校。
不校、不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