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表示行為、動作或狀态保持不變,或不因上文所說的情況而改變
(2) [nevertheless;still]∶盡管發生了以前的事或以前6*考慮過,仍要
今天咱們還是裝運木料
(3) [all the same]∶仍然,照樣
多年不見,他還是那麼年輕
(4) [had better]∶提議“是否這樣”之意
你還是帶上雨衣為好
(5) [or]∶在可供選擇的東西、狀況或過程中的挑選
你去,還是他去
(6) [withal]∶另一方面
雖然嗓音嘶啞而聒耳,但她還是有着一股吸引人的熱情
表示假設。相當于“要是”。 五代 齊己 《謝武陵徐巡官遠寄五七字詩集》詩:“還是靈龜巢得穩,要須仙子駕方行。”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三五出:“我的狀元分付它:官員相見便沒奈何,還是婦女莊6*家到廳下,十三小杖,把門子打。”
(1).表示現象繼續存在或動作繼續進行;仍然。 前蜀 韋莊 《對梨花贈皇甫秀才》詩:“依前此地逢君處,還是去年今日時。”《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過了一月有餘,脫胎換骨,遍身盡生鱗甲,止有一個頭,還是人頭。” 巴金 《探索集·再讀探索》:“我一字一句地翻譯 赫爾岑 的回憶錄,可是我還是我,并沒有變成 赫爾岑 。”
(2).用在問句裡,表示追究。和“究竟”相當。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四出:“你也要員夢,還是夢見甚底?”《水浒傳》第二九回:“ 武松 聽罷,呵呵大笑,便問道:‘那 蔣門神 還是幾顆頭,幾條臂膊?’”《二刻拍案驚奇》卷十:“ 朱三 夫妻接着道:‘列位還是怎麼主張?’”
(3).表示轉折。而是。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四折:“須不是我倚強淩弱,還是你自攬禍招災。”《儒林外史》第三回:“我聽見人説,就是中相公時,也不是你的文章,還是宗師看見你老,不過意,舍與你的。”
(4).表示轉折。卻是。《東歐女豪傑》第一回:“當着這樣嚴寒天氣,還是滿額微汗。”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你莫看她小,小人還是有小心眼哩!”
(5).表示對某件事物,沒想到如此,而居然如此。如:沒想到這事兒還是真難辦。
(6).表示希望,含有“這麼辦比較好”的意思。《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孫富 道:‘疎不間親,還是莫説罷。’”《紅樓夢》第五十回:“ 李紈 因説:‘ 綺兒 也不大會做,還是讓 琴妹妹 罷。’”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六:“ 秦媽媽 和她商量,還是早點找生活做,或許會好些。”
(7).表示對兩種以上事物、情況進行選擇。《水浒傳》第三九回:“酒保上樓來問道:‘官人還是要待客,隻是自清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三回:“我們還是即刻動身呢,還是怎樣呢?”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二:“依你的意見,是互助組好呢,還是單幹強?”
(8).與“無論”、“不管”連用,連接列舉成分,表示周遍性。《*********未來記》第五回:“據晚生想來,無論是和平還是破壞,總要民間有些實力,纔做得來。” 鮑昌 《庚子風雲》第十三章:“無論是左腿還是右腿,每次都是屈膝提起,腳面繃直,猛力彈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還是漢語 快速查詢。
“還是”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多義副詞,其用法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 表示持續或延續(副詞)
用于描述某種狀态或行為的繼續存在,相當于“仍舊”“依然”。
例:今天的會還是由他主持。
(此用法常見于陳述事實,強調未發生變化)
2. 表意外或感歎語氣(副詞)
帶有對某種不合理現象或結果的驚訝、責備或諷刺。
例:沒想到這事兒還是真難辦!
(通過語境可體現說話者的情緒,如贊歎或不滿)
3. 表建議或傾向性選擇(副詞)
用于對比選項中更優或更合適的選擇,隱含“這麼做更好”的意味。
例:天氣涼了,還是多穿點兒吧。
(常見于提出建議或委婉勸說,如“你還是選A方案更穩妥”)
補充說明:
《還是》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用于表示對事物的選擇或比較,以及轉折關系。
《還是》的部首是“⻌”(辵)。
《還是》的總筆畫數是12畫。
《還是》的來源比較複雜,起初它代表的是“返還不還”的意思,後來演變為表示選擇、比較的意義。
《還是》的繁體字為「還是」。
古時候,《還是》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有一些細微的差别。比如在漢字中,它的形狀可能稍微有所變化。
1. 你喜歡橙色還是紅色?
2. 這件事情,你還是去問一下父母的意見吧。
還款、還原、還擊、歸還、回還等。
或者、抑或、是非、依然等。
而是、不是、不還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