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鄧的意思、馬鄧的詳細解釋
馬鄧的解釋
東漢 明德馬皇後 與 和熹鄧皇後 的并稱。皆以賢德聞。《晉書·後妃傳上·左貴嫔》:“及 元楊皇後 崩, 芬 ( 左貴嬪 )獻誄曰:‘…… 樊 衛 二姬,匡 齊 翼 楚 ; 馬 鄧 兩妃,亦毗 漢 主。’” 唐 李商隱 《為懷州刺史舉人自代狀》:“奉 殷 郭 之良躅,銜 馬 鄧 之明規。” 宋 王安石 《慈聖光獻皇後挽辭》之一:“國賴 姜 任 盛,門歸 馬 鄧 高。”
詞語分解
- 馬的解釋 馬 (馬) ǎ 哺乳動物,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馬匹。駿馬。馬到成功。馬首是瞻(喻跟隨别人行動)。 大:馬蜂。馬勺。 姓。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 鄧的解釋 鄧 (鄧) è 姓。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馬鄧"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并非一個獨立收錄的常用詞條,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和曆史文化背景來理解。根據古籍文獻和權威辭書的記載,"馬鄧"主要有以下兩種指向:
一、指東漢外戚權臣馬融與鄧骘的并稱
- 曆史背景:"馬"指東漢經學家、外戚馬融(79年-166年),"鄧"指東漢大将軍、外戚鄧骘(?-121年)。兩人均出自顯赫的外戚家族,位高權重,常被并稱以代指東漢中後期擅權的外戚勢力。
- 文獻例證:該用法多見于後世史論或文集中,用以借喻權臣或外戚專權。例如,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中論及外戚之禍時,有将"馬鄧"與"窦梁"(指窦憲、梁冀)并提的記載(參見《漢語大詞典》"馬鄧"條釋義)。
二、指西晉名臣鄧攸(字伯道)的典故
- 典故來源:此說源自《晉書·良吏傳·鄧攸》。鄧攸(字伯道)在戰亂中為保全侄子而舍棄己子,後終身無嗣,時人哀歎"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後世常以"伯道無兒"、"鄧攸無子"等表達對賢者無後的同情。
- "馬鄧"關聯:部分文獻(如宋代筆記)中,因鄧攸之姓"鄧"與"馬"姓對舉,或與"羊祜"(字叔子)并稱時産生音轉,偶有"馬鄧"代指鄧攸及其遭遇的說法(此用法較罕見,多見于詩詞用典考釋,可參考《辭源》相關條目及曆代詩話)。
語言學特征:
- 結構:"馬鄧"屬姓氏并列式複合詞,類似"蕭曹"(蕭何、曹參)、"李杜"(李白、杜甫)。
- 語義:其核心含義依賴于所指代的具體曆史人物及語境,不具備獨立的字面意義。
- 使用頻率: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學研究領域。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馬鄧"詞條,釋義為"東漢馬融與鄧骘的并稱"。可在各大圖書館或線上平台(如漢典)查閱相關摘錄。
- 《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卷九十《良吏傳·鄧攸》詳載鄧伯道事迹,為典故源頭。可參考正史數據庫(如國學大師)原文。
-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對曆史人物并稱及典故有系統收錄,是考證古語詞的重要工具書。
"馬鄧"的釋義需嚴格依據古籍與權威辭書,其核心含義指向特定曆史人物組合或典故,非現代通用詞彙。理解時應結合具體文獻上下文。
網絡擴展解釋
“馬鄧”是東漢時期兩位著名皇後的并稱,具體解釋如下:
-
詞義解析
指東漢的明德馬皇後(漢明帝皇後)與和熹鄧皇後(漢和帝皇後)。兩人均以賢德著稱,常被後世并稱為典範。
-
曆史人物背景
- 明德馬皇後:漢明帝皇後,以節儉、謙遜聞名,曾拒絕家族封侯,主張“謙讓為國”。
- 和熹鄧皇後:漢和帝皇後,臨朝稱制期間推行仁政,穩定朝局,史稱“鄧太後稱制,朝野稱頌”。
-
文獻引用
該詞多見于古代詩文,如:
- 《晉書》記載左貴嫔悼文提及“馬鄧兩妃,亦毗漢主”;
- 唐代李商隱《為懷州刺史舉人自代狀》贊其“銜馬鄧之明規”;
- 宋代王安石《慈聖光獻皇後挽辭》以“門歸馬鄧高”類比賢德。
-
延伸意義
後世常以“馬鄧”代指德才兼備、輔佐君主的賢後,成為後妃德行的象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兩位皇後的事迹,可參考《後漢書·皇後紀》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巴臂白榜寶珈悲從中來倍誦徹達徹齊沖泥愁窘蹙毬嗒爾啗説倒槽東流杜嘿妒火恩愛夫妻風會豐偉稾稅戈壁咯噔鲠亮過龍海頭化枭為鸠化學穢塵佳惠稽度經涉儁彥寬猛并濟款心裂葉風靈駕龍荔門柱摩爾膜外拗捩片玉憑覽侵虞旗尾聖謀蜃阙順藤摸瓜蔬食私敵傱萃探微鐵鳳銅城鐵壁抟廉違反狹薄詳驚亵器諧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