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相刑 ”。相互比較,對照。 馬王堆 漢 墓帛書甲本《老子·道經》:“長、短之相刑也。”通行本作“相形”。 晉 陶潛 《飲酒》詩之六:“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譽毀。” 宋 蘇轼 《上神宗皇帝書》:“若巧者侵奪已甚,則掘者迫怵無聊,利害相形,不得不察。”《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況且三家相形,便有許多不調勻處。” 徐遲 《牡丹》二:“ 魏紫 和 姚黃 一比,相形之下,确是笨拙。”
(2).互相襯托顯現。 晉 潘尼 《琉璃椀賦》:“灼爍旁燭,表裡相形。”
舊時迷信,謂觀察人的狀貌能知其命運。俗稱“相面”。《荀子·非相》:“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
“相形”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相互比較、對照
指通過對比事物或現象來凸顯差異。例如蘇轼在《上神宗皇帝書》中提到“利害相形”,即通過比較利害關系來分析問題。陶淵明《飲酒詩》中“是非苟相形”也體現了這一用法。
互相襯托顯現
強調事物在對比中相互映襯。如晉代潘尼《琉璃椀賦》中“表裡相形”,描述器物内外光澤的輝映。
“相形”的核心意義是通過對比或映襯來凸顯特征,既有理性分析的語境(如比較利害),也有文學描寫的用法(如事物襯托)。需注意其古義“相面”與現代常用義的區分。
相形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相互比較、相對比較。
相形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目(mù)和心(xīn)。根據《康熙字典》,相形的總筆畫數為11。
相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中。相形一詞原意為長幼的旁邊相比較。後來引申為相互之間比較。
相形的繁體字為「相形」。
在古時候,「相」字的寫法為「象」,「形」字的寫法為「刑夲」。
1. 他們雖然年齡相差不大,但在才華和成就上還是相形見绌。
2. 這兩所學校在教育質量上根本無法相形見绌。
相比相較、相互比較、相形失色、相形見绌。
比較、對比、對照、對立。
相同、相等、相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