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千斤。形容非常重。鈞,古重量單位,三十斤為鈞。《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趙岐 注:“百鈞,三千斤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夢》:“婢子許大,身如百鈞重,我脆弱不堪。”
百鈞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重量單位,本義指三千斤的重量。《漢語大詞典》記載“鈞”為古代計量單位,“三十斤曰鈞”(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因此“百鈞”即100鈞×30斤=3000斤。該詞常見于先秦典籍,如《孟子·梁惠王上》所述“力足以舉百鈞”即指能舉起三千斤重物。
在引申層面,百鈞被賦予力量與權柄的象征意義。《辭源》指出其常用于比喻極重之物或重大責任,如宋代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中“百鈞之弩”比喻強勁的武器(來源:《辭源》第三版)。唐代劉禹錫更在《機汲記》中以“百鈞之重,一人可舉”暗喻以巧力化解難題的智慧。
該詞在當代使用中保留着文言語境,多見于成語“千鈞一發”“雷霆萬鈞”等固定表達。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重量單位存在地域性差異,如《淮南子·天文訓》記載的“一鈞為十五斤”與主流說法不同(來源:《淮南子》中華書局校注本),但“三十斤為一鈞”仍是學界共識。
“百鈞”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百鈞”讀作bǎi jūn,指三千斤(古代重量單位)。其中“鈞”為古代計量單位,1鈞=30斤,因此“百鈞”即100鈞×30斤=3000斤。
最早見于《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趙岐注:“百鈞,三千斤也。”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狐夢》中也有使用:“婢子許大,身如百鈞重。”。
現代多用于比喻性表達,強調事物超乎尋常的重量或壓力,而非實際計量。例如:“這份責任如百鈞在肩,不容懈怠。”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孟子》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般演秕子不慈倘佯巉崖吃累沖鋒舟沖殇翠駮刀仗雕栊迪斯尼樂園二并四具發奮為雄方廉返老還童梵音風雨衣隔靴爬癢狗門豢圉唬答繮繩見溺不救建漆兼馔甲乙問警笛精幹驚魄進伎進氣口金銜枯僧爛糟糟累丸聊慮龍山佳會輪扁斫輪漫戾緬匿法明理茗粥末衖霓糾農桑泡漩佩珰傾辀窮日落月邱壟雀小髒全三禮審名市歌失禦素約鄉公鹹淵骁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