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靸鞵的意思、靸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靸鞵的解釋

拖鞋。無跟之鞋。 唐 王叡 《炙毂子錄·靸鞵舄》:“ 三代 皆以皮為之。靸鞵,《禮》雲:單底曰履,重底曰舄,朝祭之服。自 始皇 二年,遂以蒲為之,名曰靸鞵。至 二世 加以鳳首,尚以蒲為之。 西晉 永嘉 元年,始用黃草為之…… 梁 天監 中, 武帝 以絲為之,名解脫履。”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尚書省舊制,尚書侍郎郎官,不得著靸鞵過都堂門。” 明 陶宗儀 《辍耕錄·靸鞵》:“西 浙 之人,以草為履而無跟,名曰靸鞵。”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靸鞵”是中國古代對一種無跟鞋履的稱呼,具體釋義及曆史演變如下:

一、基本詞義

指無跟的拖鞋,最初多以草、蒲等植物編織而成。唐代文獻《炙毂子錄》記載其與“履”“舄”區分,單層底為履,雙層底為舄,而靸鞵為無跟設計。

二、曆史發展

  1. 材質演變

    • 先秦至秦:以皮革制作(三代至秦始皇時期)
    • 秦代:改用蒲草編織,得名“靸鞵”
    • 西晉永嘉元年:黃草制鞋出現
    • 南朝梁武帝時期:絲質“解脫履”為高級形态
  2. 使用規範
    宋代《春明退朝錄》規定,官員不得穿靸鞵進入尚書省都堂,說明其屬于非正式場合鞋履。明代江浙地區仍保留草編無跟靸鞵的傳統。

三、文化意義

靸鞵的材質從皮革到草、絲的轉變,反映了古代紡織技術進步與階級差異,如絲質“解脫履”可能為貴族專用。其無跟設計也體現了古代服飾的實用性與禮儀制度的分野。

注:以上信息主要依據文獻《炙毂子錄》《春明退朝錄》等記載,因史料有限,部分細節可能存在争議。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靸鞵:一個古老的漢字

靸鞵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它的意思是指皮革鞋子。這個詞可以拆分為革和靸兩個部首和13個筆畫。

革,也就是皮革的意思,是一個漢字的部首。革這個字的本義是指動物的皮,後來演變為用來制作鞋子、衣物等物品的皮革。

靸,是由部首革和聲旁鞋組成的漢字。聲旁鞋表示這個字是跟鞋子相關的意思。靸可以理解為穿着鞋子行走的動作。

《說文解字》是一部古代對漢字的考評和解釋著作,其中有對靸鞵的記載。據《說文解字》載,靸在古時候是指人們穿在腳上的革鞋。這個字首次出現在漢代。

在繁體字中,靸鞵的寫法依然保留下來,沒有什麼變化。繁體字是一種文字書寫形式,主要在港澳台地區使用。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靸鞵的形狀可能有所不同。漢字的書寫發展經曆了多個階段,形态有所演變。根據文獻資料推測,靸鞵在古代的形狀可能更加簡潔,但具體的寫法已經難以考證。

以下是一些描述靸鞵的例句:

  1. 他穿上一雙靸,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2. 這雙靸是由質地優良的皮革制成的,非常舒適。

靸鞵的組詞可能包括:靸絲(指鞋面上的細密紋理)。

與靸鞵近義的詞可能有:革鞋、皮鞋。

與靸鞵反義的詞可能有:光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