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公正的評論,亦指公正的輿論。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清論所不能復制,繩黑所不能復彈。”《北齊書·陳元康傳》:“﹝ 陳元康 ﹞受納金帛,不可勝紀,放責交易,徧于州郡,為清論所議。”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九:“ 高丞相 巖夫 自南渡執政在中書十餘年,無正言直諫聞於外,清論鄙之。”
(2).清雅的言談。 南朝 宋 謝靈運 《拟魏太子“邺中集”詩·徐幹》:“清論事究萬,美話信非一。”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張佐》:“向聞長嘯月下,韻甚清激,私心奉慕,願接清論。” 明 方孝孺 《奉俞大有先生》:“仲冬後上 金陵 ,明年回,必得往聽清論,盡所欲言。”
(3).閑談,談天。 唐 韓翃 《題張逸人園林》詩:“花源一曲映茅堂,清論閒陛坐夕陽。”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七:“朕嘗見儒人談兵,不過講之於樽俎硯席之間,於文字則引 孫 吳 ,述形勢皆閒暇清論可也。”
“清論”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īng lùn,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指對社會現象、人物行為等客觀中肯的評價,常與“清議”類似。例如:
形容言辭高雅、富有深度的交流。例如:
指非正式的輕松交談。例如:
“高譚清論”是衍生成語(出自《東觀漢記》),指高妙但空泛的言論,含一定貶義,需與“清論”本義區分。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用例及權威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抱樸子》等原始文獻。
清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對某一問題或某一事物進行清晰、明确的陳述和論述。
清論的第一個漢字“清”字的部首是“水”,共有5個筆畫;第二個漢字“論”字的部首是“言”,共有8個筆畫。
清論一詞最早見于《論語·述而》:“書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從這個引用可以看出,清論一詞在古代就已經存在,并且被用于表達對某一問題深入思考、辯論的意義。
清論的繁體字為「清論」。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候清論的寫法為「清論」。字體較為簡潔,筆劃也相對更少。
以下是關于清論的例句:
1. 他以清論、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2. 在這場演講中,她清論了自己對教育的看法。
3. 面對争議,他總是能夠清論地闡述自己的立場。
與清論相關的組詞有:
1. 清晰:表示事物清楚、明顯。
2. 辯論:表示為了解決問題而進行的辯證讨論。
3. 論述:表示對某一問題進行詳細闡述和分析。
清論的近義詞有:明論、明确論述。
清論的反義詞有:含混、模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