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飢餓困窘。《墨子·節葬下》:“上士操喪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若法若言,行若道,苟其飢約,又若此矣。”《墨子·非儒下》:“夫飢約,則不辭妄取以活身。”
“饑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基本含義:指饑餓困窘的狀态,即因食物匮乏導緻的生理困境與生活窘迫。其中“饑”指饑餓,“約”可引申為約束、困頓,組合後強調饑餓引發的生存危機。
該詞主要見于《墨子》的兩篇文獻:
“饑約”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文言詞彙,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語境。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使用“饑困”“饑寒交迫”等現代詞彙。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墨子》原文或古漢語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饑約》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包括“饑”和“約”。
“饑”字是由“食”部和“幾”部組成,共有8個筆畫。“約”字是由“纟”部和“勺”部組成,共有7個筆畫。
“饑約”一詞的含義是饑餓的約定或協議。它源自于古代中國人苦于食物短缺的曆史背景。
在繁體字中,“饑約”分别寫作“飢約”。
古代“饑”字的寫法稍有不同,部分字形中“口”部被寫為“由”,部分字形中“口”部下方是一個豎彎彎的線。“約”字的古代寫法為“約”。
饑約的雙方決定合作,分享食物,以度過艱苦的時期。
饑荒、饑寒、饑民、約定、約束、約會
近義詞:饑餓協議、饑寒交迫、饑寒飽暖
反義詞:豐裕、飽足、充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