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疵厲 ”。1.災害疫病;災變。《莊子·逍遙遊》:“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成玄英 疏:“疵癘,疾病也。” 陸德明 釋文:“‘癘’音厲, 李 音賴,惡病也。本或作‘厲’。” 晉 《<春秋穀梁傳>序》:“川嶽為之崩竭,鬼神為之疵厲。” 楊士勳 疏:“厲音例,又作癘。” 陸德明 釋文:“疵厲,謂災變也。” 唐 元稹 《祈雨九龍神文》:“凡天降疵厲,必因於人。” 宋 曾鞏 《諸寺觀謝雪文》:“人無疵癘之患,物有豐成之祥。” 清 姚鼐 《<醫方捷訣>序》:“夫醫雖小道,然其本出於聖帝所為……其極至於使人無疵癘夭劄之傷。”
(2).比喻邪6*惡。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向令戰勝 日本 ,於 中國 全局初無裨益,轉恐因以驕貪,而人心之疵癘永遠於深痛。”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疵疠漢語 快速查詢。
“疵疠”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疵”本義指皮膚上的斑點,《說文解字》釋為“病也”,引申為缺點、過失,《廣雅》注“疵,瑕也”。“疠”在《說文解字》中解作“惡疾也”,《周禮·天官》鄭玄注稱“疠,疾疫也”,特指傳染性疾病。二字組合成“疵疠”,在《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災害疫病”,《辭源》則注為“災害疾病”。
二、文獻用例
三、相關詞組 “疵疠”常與“災殃”“疫氣”等詞連用,如清代《醫宗金鑒》所述:“疠氣流行,疵疠并作。”現代漢語中該詞多保留于文獻研究領域,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參考來源:
“疵疠”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ī lì,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指疾病、災患,尤其指流行病或自然災害。
比喻義:形容缺點、瑕疵,或比喻邪惡的事物。
“疵疠”是貶義詞,需根據語境判斷其具體指向: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說文解字》或《康熙字典》對“疵”的注解。
癟塌塌趁風轉帆澄浃臣朔斥言丹跸道望電價鬥箕摁釘兒厄紐方止風旋佛手柑佛頭菊負亂夠意思詭文旱鴨子鍵閉醬物檢看交雜金璿臼杵之交苛察寬裕廉簡琏璐臨國六義附庸買昏母親節凝凝鉗語欺忽輕冷讓表熱芭人茹筆塞曲三方散落森翳慎口適物水來伸手,飯來張口説一是一,説二是二孰與讨野火挺茂銅版紙偷暇萎頓帏蓋猥亵憸奸獻款先斬後奏蟹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