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又名《清平樂令》、《憶蘿花》、《醉東風》等。雙調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韻;後段四句三平韻。又一體,前段四句四仄韻;後段四句三仄韻。
(2).曲牌名。屬南曲羽調。有二體,其一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阙同;另一與詞牌不同。都用作引子。
“清平樂”是中國古典文學中重要的詞牌名,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起源
“清平樂”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後發展為宋詞常用詞牌,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調名來源主要有三種說法:
寓意
詞牌名隱含“國泰民安、四海清平”之意,後逐漸擴展為表達個人情感或社會風貌的載體。
正體格式:雙調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
例如李煜《清平樂·别來春半》:
别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前片四仄韻“斷、亂、滿”,後片三平韻“憑、成、生”)
變體:存在後片三仄韻的格式,但較少見。
婉約派
豪放派
“清平樂”亦是南曲羽調的曲牌名,分兩種格式:一種與詞牌前半阙相同,另一種則獨立發展。金、元、明、清時期,其聲情與題材進一步豐富,成為跨文體創作的典範。
“清平樂”既是詞牌也是曲牌,兼具音樂性與文學性。其聲律靈活,題材從宮廷雅樂擴展至民間生活,成為唐宋至明清文人抒懷的重要載體。若需具體作品賞析或更多變體例證,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研究文獻。
清平樂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水”、“火”和“木”,筆畫總數為12畫。
這個詞語源自古代的《史記》,其中有一句描述為“秦帝有丹杖,杖之樂者,杖也”。後來,這句話發展演變成了“秦帝禦歌”和“清平樂”,并被廣泛用于文學創作。
在繁體字中,清平樂的寫法是清平樂。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清平樂的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例如,在戰國時期,最早出現的“清平樂”中的“清”字是以“口”代替了現代的“巠”部,而“樂”字是以“乚”取代了現代的“丿”部。
以下是一個例句:“她的笑聲如同清平樂一般,讓人感到甯靜和舒適。”
與清平樂相關的組詞可以有:“清音”、“平和”和“樂章”。
與清平樂近義的詞語包括:“安樂”、“甯靜”和“和諧”。
與清平樂反義的詞語可以有:“喧鬧”、“動蕩”和“緊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