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學美盛之士。《三國志·吳志·陸績傳》:“ 績 容貌雄壯,博學多識,星曆算數無不該覽。 虞翻 舊齒名盛, 龐統 荊州 令士,年亦差長,皆與 績 友善。”《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 文帝 即王位,誅 丁儀 、 丁廙 并其男口” 裴松之 注引 晉 魚豢 《魏略》:“﹝ 太祖 ﹞聞 儀 為令士,雖未見,欲以愛女妻之。”
“令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指才學美盛、德高望重的士人,多用于形容學識淵博且品行高尚的人。該詞由“令”和“士”組成:
需區分“令士”與“命令士兵”等短語中的“令”字。後者為動詞(如“軍官命令士兵”),與“令士”含義無關。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三國志》相關篇章或漢語詞典來源。
《令士》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令”和“士”。這個詞語的意思是非常崇高、有才德的學者,也可以指代有名望的人。
《令士》的左邊部首是“亻”(人字旁),右邊部首是“士”(士字旁),共有9個筆畫。
《令士》這個詞語源自古代的官職稱謂,最早見于《漢書·百官公卿表》。
《令士》的繁體字為“令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時采用古形寫法“令士”,其中“令”字的右邊部分寫成了“口”字旁,而“士”字的右邊部分寫成了“口”字旁加上一個點。
1. 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名令士。
2. 這位令士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1. 令士道:指令道德高尚、有學問的人。
2. 令士風:指學者風範,崇高的道德風格。
1. 士人:指才德高尚的人,也是古代儒家稱謂之一。
2. 名士:指有名望的人,有才華的士人。
凡夫俗子:指普通人、平凡的人,沒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學問修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