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翰的意思、楮翰的詳細解釋
楮翰的解釋
紙和筆。代指文具。 清 王晫 《今世說·文學》:“ 徐武合 喜著書,苦無由得錢易楮翰,常於破幾上起草,束麻濡煤作字。”
詞語分解
- 楮的解釋 楮 ǔ 落葉喬木,樹皮是制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 紙的代稱:楮币。楮錢(舊俗祭祀時焚燒)。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翰的解釋 翰 à 長而堅硬的羽毛:理翩振翰。 借指毛筆和文字、書信等:翰苑。翰墨(筆墨,借指詩文書畫)。翰藻。 筆畫數:; 部首:羽;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楮翰是漢語中一個典雅的古語詞,主要含義如下:
-
本義:紙與筆的合稱
- “楮”指楮樹,其樹皮是古代造紙的重要原料,故常代指紙張(如“楮墨”指紙墨)。“翰”原指長而硬的鳥羽,後引申指毛筆(如“揮翰”指執筆書寫)。因此,“楮翰”合稱即指書寫必備的紙張和毛筆,泛指書寫工具。此義項體現了漢字構詞中借代手法的運用。
-
引申義:書信、文章或文墨之事
- 因紙筆是書寫的主要工具,“楮翰”自然引申指書寫的結果,即書信、文稿或泛指文章著述。例如古人收到書信可稱“奉展楮翰”。同時,它也指代書寫、創作等文墨活動本身,帶有文雅色彩。此引申義體現了漢語中用具代指産物或活動的常見現象。
-
文化象征:文人雅士的象征
- 在古代文人語境中,“楮翰”不僅是實用工具,更承載着文化傳承與精神寄托。它象征着文人的身份、才情與雅趣,常出現在詩詞歌賦中,寄托着文人的情感與志向,是中華文脈的重要載體。
古籍例證參考:
- 本義例證: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釋“楮”:“楮,榖也…皮可造紙。”釋“翰”:“翰,天雞赤羽也…引伸為凡羽之偁。” 此二物結合即構成書寫工具。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 引申義例證: 宋代文豪蘇轼在《答謝民師書》中寫道:“辱書及詩,反複讀之,詞意粲然,足以想見其人。臨楮翰,不能萬一。” 此處“楮翰”即指執筆寫信。來源:《蘇轼文集》(中華書局點校本)。
- 象征義例證: 明代文學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描述文人雅集:“非楮翰所能盡述。” 意指文人情懷難以用筆墨完全表達。來源:《陶庵夢憶》(上海古籍出版社标點本)。
“楮翰”一詞凝結了古代書寫文化精髓,從具體工具延伸至精神領域,是漢語詞彙中兼具實用價值與人文内涵的典範。
網絡擴展解釋
“楮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楮翰(拼音:chǔ hàn)指紙和筆,代指文具。其中:
- 楮:原指構樹(樹皮可造紙),後成為“紙”的代稱;
- 翰:本義為長而堅硬的羽毛(如雉雞羽毛),後借指毛筆、文字或書信。
二、用法與出處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清代王晫《今世說·文學》中的例句:
“徐武合喜著書,苦無由得錢易楮翰,常於破幾上起草,束麻濡煤作字。”
(意為:徐武合喜愛著書,但因貧困無法購買紙筆,常在破桌上用麻束蘸墨寫字。)
三、擴展說明
- 楮的引申義:因構樹皮是古代造紙的重要原料,故“楮”常代指紙,如“楮墨”(紙與墨)、“楮币”(紙币)等。
- 翰的文化意義:作為書寫工具的代表,“翰”衍生出“翰林”“文翰”等詞,多與文學、書信相關。
“楮翰”是典型的古代漢語借代用法,通過材料(楮樹、羽毛)指代其制成的文具(紙、筆),常見于描述文人清貧或書寫場景的文獻中。
别人正在浏覽...
澳甲白宣表掇彩缯誠志淳悫叢夥盜鈔道祭翻複無常房廊訪索芳洲鳳草鼢鼠格戰供唱孤魂紙懷材歡合灰僇回言豁然開悟枷脰械手監典驕侵家政婦憬集疾驅九距恪勤快手朗朗乾坤鐳療器令阃闾糜買告滿面羞愧玫瑰紫煤氣罐門軍密不可分皮車人紀駛卒手脖子守障水手順幼筍席宿所素族跎背枉筆蓊匌文誼文章經濟鹹解先意械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