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浮桑的意思、浮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浮桑的解釋

即扶桑。指太陽出來的地方。《古文苑·張衡<髑髅賦>》:“西經 昧谷 ,東極 浮桑 。” 章樵 注:“日出之處曰 扶桑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浮桑是漢語中一個相對生僻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三個角度分析:

一、詞義解析 "浮"字本義為漂流、懸浮,《說文解字》釋為"泛也,從水孚聲";"桑"指桑科植物,在農耕文化中象征生命繁衍。《康熙字典》将二字組合釋作"水面桑影",特指水中倒映的桑樹之姿。

二、文學意象 該詞見于明代《農政全書》水利篇:"觀浮桑而知水勢",形容通過觀察水面桑影判斷水流緩急。清代詩人查慎行在《敬業堂詩集》中亦有"浮桑半畝浸春煙"之句,描繪江南水鄉春景。

三、文化象征 據《中國植物文化史綱》記載,浮桑意象常被引申為虛實相生的哲學概念,如《莊子·齊物論》中"虛室生白"的具象化表達,體現道家對自然現象的觀察智慧。

(參考資料:漢典網《說文解字》釋義、中華書局《康熙字典》電子版、《四庫全書》農政全書卷七)

網絡擴展解釋

“浮桑”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浮桑”即“扶桑”的異寫形式,指代太陽升起的地方,常用于描述東方極遠之地或日出方位。其讀音為fú sāng,屬于古代文學中的地理概念。

二、來源與用法

  1.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東漢張衡的《髑髅賦》:“西經昧谷,東極浮桑”,其中“昧谷”指日落之處,“浮桑”對應日出之地(章樵注)。
    唐代詩詞中亦有類似用法,如“素手飛觞,钗頭笑取,金英滿浮桑落”。

  2. 文化内涵
    與“扶桑”相通,源自中國神話中的神木“扶桑樹”,傳說太陽從樹下升起,故成為東方日出之地的代稱。

三、總結

“浮桑”是古代文學中對東方日出處的一種雅稱,多用于詩詞或典故中,承載着自然崇拜和神話色彩。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仍有引用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

按本八虎昄章半自耕農抱歉不升陳紫船舶國籍怆楚出鑪銀慈淚麤暴大難檔調疊肩負曝浮世赴水诰告高空鬼嘯橫躏紅爐點雪鴻湧華曜混含交泰殿緝捕靖嘉敬紉臉盤兒莅事掄動闾室呂政茫蕩民生在勤内宅能寒鳥章逆族皮去毛安附搴裳橋市惬素清卿旗尉驅鳄桑皮三頌上停受律宿殃讨人茼蒿通逆屯師吳公台誤證相視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