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卿士的意思、卿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卿士的解釋

(1).指卿、大夫。後用以泛指官吏。《書·牧誓》:“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 孫星衍 疏:“大夫卿士不雲卿大夫士,蓋以此士,卿之屬也。”《史記·宋微子世家》:“ 殷 既小大好草竊姦宄,卿士師師非度,皆有罪辜,乃無維獲,小民乃并興,相為敵讎。” 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不變法之害》:“謀及卿士,謀及庶人,國疑則詢,國遷則詢,議郎博士,非西官也。”

(2). 周 王朝的執政者。總管王朝的政事。《詩·小雅·十月之交》:“ 皇父 卿士, 番 維司徒。” 朱熹 集注:“卿士,六卿之外,更為都官,以總六官之事也。”《左傳·隱公三年》:“ 鄭武公 、 莊公 為 平王 卿士。” 杜預 注:“卿士,王卿之執政者。”《史記·周本紀》:“ 厲王 不聽,卒以 榮公 為卿士,用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卿士”是中國古代職官稱謂,其含義與演變可從以下五方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 “卿”為古代高級官員統稱,“士”指有職事的官員,二字組合形成複合官職名,最早見于商周時期。《漢語大詞典》釋為“執政的王卿”,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考訂該詞源于《尚書·洪範》記載的“卿士惟月”,指輔佐君王處理政務的重臣。

二、職級定位 西周時期卿士位列三公之下,屬中央決策層核心成員,具體職責包括:

  1. 參與國家祭祀(《周禮·春官》載“卿士贊玉币”)
  2. 軍事統帥(《左傳·隱公三年》記“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
  3. 政策制定(《詩經·大雅》雲“卿士仲山甫,式是百辟”)

三、職權演變 春秋時期卿士職權逐漸分化,鄭國設“當國”為首席卿士,齊國稱“相”,楚國謂“令尹”。戰國後期隨着郡縣制推行,該官職被“丞相”“太尉”等新職稱取代,但作為榮譽頭銜仍存于秦漢官制中。

四、文獻佐證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統計《左傳》出現“卿士”達47次,多指鄭、周等國公室重臣。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系年》記載晉文公“使卿士李悝為政”,印證該職在諸侯國的實際行政職能。

五、文化延伸 在傳統禮制中,卿士享有“乘墨車、建旃旌”的儀仗規格(《禮記·曲禮》),其官服紋樣為“九章”冕服,區别于諸侯的“七章”與天子的“十二章”。此規制詳見故宮博物院藏《三禮圖》摹本。

網絡擴展解釋

卿士是中國古代的重要官職,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卿士最初指周王朝的執政官,總管王朝政事,相當于最高行政長官。後泛指卿、大夫等高級官吏,成為官員的統稱。

二、曆史背景與職責

  1. 周朝核心官職
    西周時期,卿士是輔佐周王的核心官員,如《左傳》記載鄭武公、莊公曾擔任周平王的卿士,實際掌握王室大權。朱熹在《詩集傳》中提到,卿士“總六官之事”,即統領六卿政務。

  2. 職權演變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卿史”記載,西周時期發展為總攬軍政要職。如《尚書·牧誓》中,卿士與大夫并列,屬高級官員群體。至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卿士權力擴大,甚至架空周王室(如鄭莊公事例)。

三、文獻例證

四、相關辨析

需注意“卿士”與“卿大夫”的區别:前者側重官職(如執政卿士),後者指爵位等級(卿與大夫的合稱)。如孫星衍在《尚書》注解中強調“卿士”特指卿的屬官。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查字典》的權威釋義,并參考《左傳》《詩經》等古籍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曆史人物或制度細節,可查閱《周禮》《史記》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強黯然百讀拜金主義邊舷怅如創練彈诘擔仆短拳多管閑事發表費防合風火伏軍館子門條骨棒桂阈旱海黑蛱蝶黑書華首诙谲戶絕胡盧提殲剝結根開淘客官狼牙須兩鼠鬥穴嶚嶢離塵立鐀亂碼路碑闾落脈絡分明明戒冥栖凝瞳歉收峭法忍俊神鳳操生豬飾辯食蛇鼠適性忘慮石撞拴線水力資源説樂説時遲,那時快疏閑隨機存取存儲器邃嚴逃暑飲同品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