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寇虜的意思、寇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寇虜的解釋

盜賊;敵人。《墨子·號令》:“諸取當者,必取寇虜,乃聽之。” 漢 桓寬 《鹽鐵論·伐功》:“夫以小國 燕 趙 ,尚猶卻寇虜以廣地。”《後漢書·南蠻傳序》:“ 喬 因其将吏,旬月之閒,破殄寇虜。”《陳書·謝嘏傳》:“ 世祖 前後頻召之, 嘏 崎嶇寇虜,不能自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寇虜(kòu lǔ)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外敵入侵或叛亂勢力:

一、字源釋義

  1. 《說文解字》釋為“暴也,從攴從完”,本指持械劫掠者,引申為侵略者、盜匪。如《尚書·舜典》載“寇賊奸宄”,注曰“群行攻劫曰寇”。

  2. 《說文》解作“獲也,從毌從力”,原指俘獲戰俘,後指被俘者或蔑稱外族。如《漢書·樊哙傳》“斬首虜十四級”,此處“虜”即指敵方俘虜。

二、複合詞本義

“寇虜”屬同義複詞結構,強調武裝侵略與擄掠的雙重暴行。漢代典籍中特指:

三、語義演變與情感色彩

該詞自漢魏起承載強烈貶義:

  1. 侵略性:強調敵方主動進犯、燒殺搶掠的暴行(如《三國志》稱董卓部為“寇虜”)。
  2. 野蠻性:含文化蔑視,多用于指代未開化的外族(如南北朝文獻稱北方遊牧民族為“索虜”)。
  3. 正統性批判:官方文書用以污名化敵對政權,彰顯征讨合法性(如諸葛亮《出師表》“庶竭驽鈍,攘除寇虜”)。

四、權威典籍例證

  1. 《漢書·匈奴傳》:

    “匈奴寇虜,非一世也” —— 指匈奴持續性邊境侵擾。

  2. 《宋書·索虜傳》:

    專篇記載北魏拓跋氏南侵,稱“索頭虜”為“寇虜”,反映南北朝對峙時的敵視語境。


參考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寇虜”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òu lǔ,主要用于指代敵人或侵略者,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寇虜”原指敵國的侵略者或盜賊,後引申為泛指敵人、惡勢力等負面角色。其中“寇”指外敵或盜匪,“虜”則指被俘虜的人,合起來強調對侵略者或掠奪者的貶斥。

2.詞源與文獻用例

3.使用場景

4.近義詞與反義詞

此詞因曆史色彩濃厚,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如需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墨子》《後漢書》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哀切擺樣子包裝箱並轡柲邱博映川遊串珠錯讀導驺東揚西蕩督護惡貫滿盈發源蜂合蟻聚分虎竹甫爾甘霔共蒂蓮光彩溢目孤亢郭公塼過壽寒衾豪慢狠辣黃鶴仙人見怪減免結轶沮駭空口馗廚六蕃荔子盲子瞞天讨價帽兒光茂渥廟谟胼手胝足漂蕩遷報前仆後踣遷種清唱劇祇苑日短三樵善門疏數說然宿懵特煞頭綱頹塞畏閃先唱鄉屯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