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部使的意思、部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部使的解釋

指禦使。封建王朝的禦使一般由中央各部郎官充任,故名。 元 揭傒斯 《題江東王使君所序張道士禱雨卷後》詩:“前年 宣城 歲大旱,千裡炎埃暗雲漢,部使憂危病日增,太守呼天天不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部使是漢語中的曆史官職名詞,特指古代中央政府派往地方巡視、督察的專職官員,具有監察與傳達政令的雙重職能。以下為詳細釋義:

一、核心釋義

  1. 中央特派監察官

    指由中央六部(如刑部、吏部)直接委派至地方巡查政務、考核官吏的專員,常見于明清時期。其職責包括監督地方官員履職、核查刑獄案件、督辦專項事務等,類似現代中央巡視組。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詞源與構詞解析

    • 部:指中央行政機構(如六部),凸顯官員的直屬上級部門。
    • 使:意為“受命出使”,強調臨時派遣的職務屬性。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

二、曆史背景與職能演變

明代設“巡按禦史”等職,代表都察院或六部巡查地方,俗稱“部使”。其權力獨立于地方行政體系,可直接上奏皇帝,對貪腐失職官員有彈劾權(如《明史·職官志》載:“巡按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清代延續類似制度,但職能逐漸并入督撫體系。

來源:《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

三、與現代術語的關聯

“部使”概念近似當代的中央督導組或專項督察組,均體現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監督機制,凸顯古代中國行政監察制度的延續性。

來源:《中國政治制度史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說明:因未檢索到可靠線上詞典的對應詞條鍊接,釋義依據權威紙質辭書及史學著作,引用來源為學界公認文獻。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網絡版(www.hanyudacidian.cn)或《中國曆史百科全書》數據庫獲取延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部使”是古代官職術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部使”指禦使(或作“禦史”),是封建王朝中負責監察的官員。其名稱源于這類職位通常由中央各部的郎官(如六部中的中級官員)兼任或調任。

2.職能與來源

3.曆史用例

元代文人揭傒斯在《題江東王使君所序張道士禱雨卷後》一詩中提到:“部使憂危病日增,太守呼天天不管”,此處“部使”即指負責地方監察的官員。

4.現代語境

該詞現已罕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例如,現代造句可參考:“彩石面金屬瓦全部使用了環保材料”(此處“部使”為誤用,實際應為“全部使用”)。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職體系,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監察制度相關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把舵邦理包子八衢裱畫鋪滭弗采蓄瀍邙德馨敵場方扇豐彤汾讴感歎鲠澀拱手棍精函弘黃楚楚回敷惠音撿了芝麻,丢了西瓜皎察蛟绡扃室稽壓虡業馬圄難解難分鬧跑肚年金鳥籀蹑蹈弄珠漂流漂母潑婆娘前腦傾倒侵冒泉源壤室色物穑養折登審覆守把水官邃理娑羅綿泰山石刻螳臂擋車天衷凸杯未知萬一像鬥享烝邂逅相逢協揆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