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裱書畫的店鋪。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哼,裱畫鋪也有了賬了。 張順 ,你告訴大樹齋的夥計們,說大爺不在家。” 孫犁 《秀露集·書的夢》:“有一回,在 紫河套 的地攤上,買到一部 姚鼐 編的《古文辭類纂》……又買了二尺花布,拿到一家裱畫鋪去做了一個書套。”
裱畫鋪(拼音:biǎo huà pù,注音:ㄅㄧㄠˇ ㄏㄨㄚˋ ㄆㄨˋ)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專門從事書畫裝裱的店鋪。這類店鋪通過托裱、加襯、裝軸等工藝,對書畫作品進行保護和裝飾,使其更易于保存與展示。傳統裱畫鋪需掌握宣紙染色、绫絹裁剪等技藝。
2. 引申含義
在文學語境中,該詞可比喻善于修飾事物的人或行為。如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用其形容精于潤色文辭者,類似現代“美工師”“潤飾者”的意象。
3. 文化溯源
起源于中國傳統書畫保護技藝,最早可追溯至魏晉時期。明代文人筆記中已有裱畫鋪的記載,民國時期曹禺話劇《北京人》第一幕曾用該詞反映市井生活場景:“裱畫鋪也有了賬了”()。
4. 現代應用
當代多保留本義,全國知名老字號如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仍延續傳統裝裱工藝。據統計,中國現存專業裱畫店鋪超2000家,主要分布于文化古城和藝術市場集中區域。
注:部分例句出處來自文學作品,具體上下文需參考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