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御使。封建王朝的御使一般由中央各部郎官充任,故名。 元 揭傒斯 《题江东王使君所序张道士祷雨卷后》诗:“前年 宣城 岁大旱,千里炎埃暗云汉,部使忧危病日增,太守呼天天不管。”
部使是汉语中的历史官职名词,特指古代中央政府派往地方巡视、督察的专职官员,具有监察与传达政令的双重职能。以下为详细释义:
中央特派监察官
指由中央六部(如刑部、吏部)直接委派至地方巡查政务、考核官吏的专员,常见于明清时期。其职责包括监督地方官员履职、核查刑狱案件、督办专项事务等,类似现代中央巡视组。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词源与构词解析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年。
明代设“巡按御史”等职,代表都察院或六部巡查地方,俗称“部使”。其权力独立于地方行政体系,可直接上奏皇帝,对贪腐失职官员有弹劾权(如《明史·职官志》载:“巡按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清代延续类似制度,但职能逐渐并入督抚体系。
来源:《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
“部使”概念近似当代的中央督导组或专项督察组,均体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监督机制,凸显古代中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延续性。
来源:《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说明:因未检索到可靠在线词典的对应词条链接,释义依据权威纸质辞书及史学著作,引用来源为学界公认文献。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网络版(www.hanyudacidian.cn)或《中国历史百科全书》数据库获取延伸资料。
“部使”是古代官职术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部使”指御使(或作“御史”),是封建王朝中负责监察的官员。其名称源于这类职位通常由中央各部的郎官(如六部中的中级官员)兼任或调任。
元代文人揭傒斯在《题江东王使君所序张道士祷雨卷后》一诗中提到:“部使忧危病日增,太守呼天天不管”,此处“部使”即指负责地方监察的官员。
该词现已罕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例如,现代造句可参考:“彩石面金属瓦全部使用了环保材料”(此处“部使”为误用,实际应为“全部使用”)。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官职体系,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监察制度相关史料。
白楮臂力逋事猜骇残削纯金楚篇从要达尔文学说底货罚金坊场房地産发棠之请肥胖症观仰鬼皮红钱讲史书笺释简缘骥骜较论借贷无门惊麏旌劳径挺金门步鸡栖空陇朗洁扐掯緑酃蛮牋毛虫祖没办法门边框门阑免解举人迷识锲臂轻薄无礼亲政起趋群策群力润气三孤沈大高速公路生怕省着势门水虎熟口熟稔他乡遇故知调元制瓦努阿图晩造衔橜之虞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