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 driven by the current;drift about]∶漂浮流動
隨波漂流
(2) [rove;wander]∶漂泊,行蹤無定
漂流四方
1.漂浮流動。 漢 劉向 《九歎·逢紛》:“揄揚滌盪,漂流隕往,觸崟石兮。”《朱子語類》卷七十:“ 揚子雲 言山殺瘦澤增高,此是説山上之土為水漂流下來,山便瘦,澤便高。” 清 唐孫華 《落葉》詩:“高原慘澹煙條直,溝水漂流錦片殘。” 楊朔 《海市》:“拼死命掙紮着遊了半夜,力氣完了,人也昏了,隨着漲潮的大流漂流下去。”
2.漂泊,行蹤無定。 晉 陸雲 《與陸典書書》:“沉淪漂流,優遊上國。” 唐 李商隱 《五月十五日夜》詩:“萬裡漂流遠,三年問訊遲。” 清 劉大櫆 《送姚姬傳南歸序》:“餘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 魯迅 《書信集·緻肖軍肖紅》:“沒有了家,暫且漂流一下罷。”
3.一項具有探險性的水上運動項目的名稱。
“漂流”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漂浮流動
指物體或人隨水流、風力等外力作用而移動的現象。例如:“樹葉隨溪水漂流而下”。
漂泊無定
引申為生活或行蹤不穩定,常用于形容人生境遇。如魯迅曾寫道:“沒有了家,暫且漂流一下罷”。
現代“漂流”特指一項探險性水上運動,需借助工具(如充氣艇、竹筏等)在河流中順流而下。
古文引用
現代例句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語的字面意義、引申義及現代運動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漂流運動的安全知識或具體工具,可參考等來源。
漂流是指由于水流、風浪等外力的作用,使物體或人被水面推動而移動的行為。這是一種被動的狀态,通常指在水中漂浮而沒有固定方向和目的地。
漂流的偏旁部首為氵(三點水),共3畫。
漂流一詞源自于漢語,由“漂”和“流”兩個字組成。漂指物體浮在水面上,流指水流的運行,兩者合成漂流即物體被水流帶着流動。
在繁體字中,漂流的寫法為「漂流」。
根據查找古文字典,可以得知漂流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漂流」,與現代漢字中的寫法一緻。
1. 酒店旁的小船被風浪推動,漂流到了海邊。
2. 他在被困的小島上漂流了幾個星期,終于得救了。
3. 水上救援隊正在展開漂流人員搜救工作。
1. 漂流木:指隨着水流漂流的木頭。
2. 漂流瓶:指放入信息的瓶子被水流帶走,傳遞信息的方式之一。
3. 漂流者:指進行漂流活動的人。
1. 漂泊:指人在水面上無目的地漂浮。
2. 流浪:指無目的地漂泊在各地。
3. 漂遊:指遊蕩、流浪。
1. 靜止:指物體沒有被推動而保持固定位置。
2. 駐留:指人或物品停留在一個地方而沒有移動。
3. 固定:指物體被固定在某一位置而不會移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