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螳臂當車 ”。 李一 《荊宜施鶴光複記》:“ 武漢 義師之崛起也,以一隅而待北方數省之兵,蓋有螳臂擋車之勢,危莫甚焉。” 白桦 《梅園青松·周總理您在億萬人民心中永生》詩:“﹝四6*人6*幫﹞飛蛾撲火,螳臂擋車,最終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螳臂擋車漢語 快速查詢。
“螳臂擋車”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原始出處
該成語最早出自《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描述螳螂試圖用前臂阻擋車輪,暗喻不自量力。
現代引用
李一在《荊宜施鶴光複記》中化用此典:“武漢義師之崛起也,以一隅而待北方數省之兵,蓋有螳臂擋車之勢。”,借以形容力量懸殊的局勢。
《莊子》記載,螳螂因誤判自身力量阻擋車輪,後被引申為對盲目自信的諷刺。現代例句如:“小國對抗霸權,無異于螳臂擋車。”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
螳臂擋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力量微弱的人妄圖阻撓強者的行動,非常不自量力。這個成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則寓言故事。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是:螳(蟲字旁 + 蟲字底)臂(月字旁 + 匕字頂 + 十字旁)擋(扌字旁 + 木字底)車(車字底)。
螳臂擋車出自《淮南子·讓王篇》,成語的寓意是指一個無力阻擋強者的力量的人,徒勞無功。繁體字的寫法是螳螂臂擋車。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書寫規範,螳臂擋車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螳字在古代是寫作螗,臂字則使用更複雜的形狀,如下所示:
螗:䗩(蟲字旁 + 蟲字尾)
臂:臂(月字旁 + 刀字旁 + 匕字尾)
擋:擋(扌字旁 + 木字旁 + 冂字底)
車:車(車字底)
例句:他的努力就像螳臂擋車,無濟于事。
與螳臂擋車相關的詞語有螳螂撲蟬、自不量力、畫蛇添足等,而與之相反的詞語則包括強者、智者、有能力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