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人品格純潔,節操高尚。 唐 牟融 《題趙支》詩:“我有清風高節在,知君不負歲寒交。” 明 劉若愚 《酌中志·憂危竑議前紀》:“我朝賢後哲妃,貞婦烈女,不一而足,嘉言善行,照耀簡編,清風高節,争光日月。” 清 戴名世 《<梅文常稿>序》:“其士大夫多崇禮讓,敦實行,以清風高節,砥礪末俗。”亦作“ 清風峻節 ”。 清 陳确 《上闵辰生先生書》:“吾師清風峻節,夙昔所儀,而松柏之姿,經霜彌茂。”
“清風高節”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īng fēng gāo jié,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人品格純潔、節操高尚,不為外界誘惑所動搖。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不僅強調個人品德的純潔性,還隱含對社會的教化作用,即通過高尚的德行影響和改善世俗風氣(如“砥砺末俗”)。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句或不同語境用法,可參考古籍《題趙支》《梅文常稿》或現代詞典釋義。
清風高節是一個成語,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舉止端正。其中,清指清風,高指高尚的品德,節指端正的舉止。
清風高節的拆分部首是青、風、高、刀,其中,青的筆畫數為青(7畫),風的筆畫數為風(9畫),高的筆畫數為高(10畫),節的筆畫數為刀(2畫)。
清風高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人墨客,他們崇尚純潔而高尚的品德,同時注重自身的修養和行為舉止。這個成語在《說文解字》中并沒有出現,屬于較為新近的詞彙。在繁體字中,清風高節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化,清風高節在古代可以寫作清風高節。古代的漢字結構更加複雜,筆劃繁多,呈現書法家的獨特風格。
1. 他一直保持着清風高節的品行,受到了衆人的尊敬。
2.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風高節。
清風揚帆、風清月明、高節清風、清高風雅
風度翩翩、儀表堂堂、德高望重
品德敗壞、舉止不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