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悶的意思、無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悶的解釋

(1).沒有苦惱。多形容遺世索居或緻仕退休者的心情。《易·乾》:“《文言》曰:……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達能兼善而不渝,窮則自得而無悶。”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池上樓》詩:“持操豈獨苦,無悶徵在今。” 唐 白居易 《刑部尚書緻仕》詩:“全家遁世曾無悶,半俸資身亦有餘。”

(2).詞牌名。即“催雪”。 宋 王沂孫 、 程垓 有此詞,計九十九字。 宋 吳文英 有《催雪》一調,與此全同。參閱 清 萬樹 《詞律》卷十六。


沒有憂煩。《易·乾》:“不成乎名,遯世無悶。” 成玄英 疏:“無悶者,謂逃遯避世,雖逢無道,心無所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無悶”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以下從不同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釋義
    指沒有煩悶或苦惱,形容心境開闊、超脫世俗的狀态。常用于描述隱逸者或退隱之人的豁達心态。例如《周易》提到的“遁世無悶”,即逃避世俗而不覺苦悶。

  2. 結構解析
    由“無”(沒有)和“悶”(煩悶)組成,強調擺脫負面情緒的平靜狀态。


二、出處與演變

  1. 經典溯源
    最早見于《周易·乾卦》:“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指隱者即使不被認同也能保持豁達。三國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延伸為“窮則自得而無悶”,表達安貧樂道的思想。

  2. 文學化用
    南朝謝靈運在《登池上樓》中以“無悶徵在今”表達歸隱之志;唐代白居易《刑部尚書緻仕》用“全家遁世曾無悶”描述退休後的閑適生活。


三、文化應用

  1. 詞牌名稱
    宋代發展為詞牌名,又名“閨怨無悶”或“催雪”。程垓、王沂孫等詞人曾以此為題創作,如程垓《無悶》中“拼了一生愁悶”借詞牌抒寫情感。

  2. 哲學象征
    與道家“無為”、儒家“安貧樂道”思想相通,成為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代稱。


四、近義表達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周易》《嵇康集》等典籍,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相關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二

無悶的意思及來源

《無悶》是一個成語,意指沒有煩悶、無所牽挂、無憂無慮的狀态。它由「無」和「悶」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無悶」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無」和「門」,其中「無」的部首是「無」,筆畫數是「1」,而「悶」的部首是「門」,筆畫數是「11」。

繁體字

「無悶」的繁體字為「無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無悶」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為了避免給你不相關的回答,我無法提供确切的古代漢字寫法。

例句

1. 我在假期裡處于一種無悶的狀态,盡情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2. 小明看起來很快樂,一點也不像是有什麼煩惱,他一直都是無悶的。

組詞

1. 無聊 - 指沒有趣味、無趣的狀态。

2. 無憂無慮 - 指沒有任何煩惱、沒有顧慮的狀态。

3. 無事生非 - 指無事生出争端或麻煩。

近義詞

1. 無憂無慮

2. 無所牽挂

反義詞

有悶 - 指有煩悶、有煩惱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