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悶的意思、無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悶的解釋

(1).沒有苦惱。多形容遺世索居或緻仕退休者的心情。《易·乾》:“《文言》曰:……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達能兼善而不渝,窮則自得而無悶。”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池上樓》詩:“持操豈獨苦,無悶徵在今。” 唐 白居易 《刑部尚書緻仕》詩:“全家遁世曾無悶,半俸資身亦有餘。”

(2).詞牌名。即“催雪”。 宋 王沂孫 、 程垓 有此詞,計九十九字。 宋 吳文英 有《催雪》一調,與此全同。參閱 清 萬樹 《詞律》卷十六。


沒有憂煩。《易·乾》:“不成乎名,遯世無悶。” 成玄英 疏:“無悶者,謂逃遯避世,雖逢無道,心無所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沒有煩憂、不感到苦悶或煩擾,形容心境坦然、無憂無慮的狀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沒有煩悶憂愁。 這是最直接和常用的解釋,指内心平靜安甯,不受世俗困擾或情緒低落的侵擾。
    • 形容心胸豁達、超脫自在。 引申指一種超然物外、不為外物所累的精神境界。
  2. 語源與典籍出處:

    • “無悶”一詞源遠流長,最早可見于中國古代經典。
    • 《周易·乾卦》: “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 這是最著名的出處之一。意思是:避世隱居而不感到苦悶,不被人稱許也不感到苦悶。體現了君子在不得志或不被理解時,依然能保持内心安甯、自得其樂的修養境界。
    • 《詩經》與後世運用: 雖然“無悶”二字連用最經典的出處是《周易》,但其表達的超脫情懷在後世詩文中被廣泛引用和化用,成為形容隱士高潔情操或士人安貧樂道心态的常用詞。例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論詩詞境界時也借用過類似概念。
  3. 現代理解與延伸:

    • 在現代漢語中,“無悶”更多地用于書面語或對古典意境的描述。
    • 它描述的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态和精神追求,即能夠看淡得失、超越煩惱,達到内心的平和與滿足。這種狀态常與“淡泊”、“豁達”、“自適”等詞義相關聯。
    • 有時也用于形容環境或氛圍的甯靜、安詳,令人不感到壓抑或煩悶。

“無悶”意指沒有憂愁煩悶,心境坦然豁達。它源自《周易》,描繪了君子在困境或隱逸中依然能保持内心安甯、自得其樂的高尚情操。在現代語境下,它代表着一種超脫世俗煩惱、追求内心平靜與滿足的精神境界。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無悶”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以下從不同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釋義
    指沒有煩悶或苦惱,形容心境開闊、超脫世俗的狀态。常用于描述隱逸者或退隱之人的豁達心态。例如《周易》提到的“遁世無悶”,即逃避世俗而不覺苦悶。

  2. 結構解析
    由“無”(沒有)和“悶”(煩悶)組成,強調擺脫負面情緒的平靜狀态。


二、出處與演變

  1. 經典溯源
    最早見于《周易·乾卦》:“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指隱者即使不被認同也能保持豁達。三國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延伸為“窮則自得而無悶”,表達安貧樂道的思想。

  2. 文學化用
    南朝謝靈運在《登池上樓》中以“無悶徵在今”表達歸隱之志;唐代白居易《刑部尚書緻仕》用“全家遁世曾無悶”描述退休後的閑適生活。


三、文化應用

  1. 詞牌名稱
    宋代發展為詞牌名,又名“閨怨無悶”或“催雪”。程垓、王沂孫等詞人曾以此為題創作,如程垓《無悶》中“拼了一生愁悶”借詞牌抒寫情感。

  2. 哲學象征
    與道家“無為”、儒家“安貧樂道”思想相通,成為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代稱。


四、近義表達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周易》《嵇康集》等典籍,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相關詞條。

别人正在浏覽...

白雲青舍背雲波潤騁朢寵訪畜耳除開鉏耨淡味道首典押調腔地方官定銷故曲古文讙譊呼和火候甲世今茲積污積雪草橘童卡富埃國家公園抗想燎爥轹蹙林胡龍荒樓庫落蘇呂洞賓蔓引霓裳舞逆迹女仆品俦潛迹虔懇遷蘭變鮑竊吹傾邪期期艾艾七起八落全衣仁悌如壎如篪山弄生妻時不常筮龜刷恥铄閃宋清投隙抵罅響珊珊銷沉宵旰焦勞孝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