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w;take an oath] 發誓;起誓
設誓;發咒。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某孝廉有句雲:‘立誓乾坤不受恩。’蓋自矜風骨也。” 魯迅 《僞自由書·觀鬥》:“頻年惡戰,而頭兒個個終于是好好的,忽而誤會消釋了,忽而杯酒言歡了,忽而共同禦侮了,忽而立誓報國了。” 巴金 《複仇集·初戀》:“它遭到這個打擊以後,便立誓終身奉養老母,過着清閑的日子。”
“立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指鄭重地發出誓言或承諾,表達堅定的決心或保證。讀音為lì shì,對應的英文翻譯為vow 或take an oath。
常見于正式場合或重大決策中,例如:
立誓具有莊重性、儀式感,通常伴隨明确的目标或責任,體現承諾的嚴肅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立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第一個字“立”是由“立”部和“亠”部組成,它的五筆筆畫數為5。
- 第二個字“誓”是由“言”部、立部和“弋”部組成,它的五筆筆畫數為14。
來源:
《立誓》最早見于古代文言文中。其中,“立”字指立下決心、堅定不移的意思;“誓”字表示發誓、許下諾言的意思。組合在一起,表示向天地、神明或他人宣誓、保證的行為。
繁體:
《立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立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立”字在篆字中的寫法為“⽴”,在隸書中的寫法為“立”,在楷書中的寫法則和現代寫法相同。而“誓”字在篆字中的寫法為“言”,在隸書中的寫法為“⾔”,在楷書中的寫法則和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 他立誓要為國家的繁榮作出貢獻。
- 她立下誓言要愛護我們的家園。
相關詞彙:
- 組詞:宣誓、發誓、有誓必守、保證
- 近義詞:發誓、起誓、許諾
- 反義詞:違背誓言、失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