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裙上的皺褶。 南朝 梁簡文帝 《采桑》詩:“忌趺行衫領,熨鬥成裙襵。”
“裙襵”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衣裙上的皺褶,常用于描述古代服飾的細節。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簡文帝的《采桑》詩:“忌趺行衫領,熨鬥成裙襵”,通過熨燙工藝使裙擺形成規整的褶皺。
詞源與用法
該詞由“裙”(下裳)和“襵”(折疊、皺褶)組合而成,強調衣物通過折疊或熨燙形成的紋理。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詩詞描寫服飾工藝。
與“裙襕”的區分
需注意與“裙襕”(qún lán)區别:後者指裙幅、車帷或鼈甲邊緣的肉質部分(如《宋史·輿服志》中描述車飾、《夢溪筆談》提及鼈甲結構)。
現代適用性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研究。若需描述衣物褶皺,更常用“裙褶”“皺襞”等詞。
裙襵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古代士人所穿的裝飾性附屬物品,類似于現代的裙襬。裙襵通常是在裙子的下方加上一層較短、較寬的布料,用來增加裙子的立體感和裝飾效果。
裙襵由“衣”和“屍”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裙襵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現已較少使用。在繁體字中,裙襵的寫法為「裙襪」。
在古代,裙襵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寫風格,它可能會寫作「裙襪」、「裙襋」等變體。
1. 她穿着一條精美的裙襵,顯得格外華麗。
2. 那位古代士人的裙襵上繡着精美的花紋。
裙襵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因為它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非常有限。
裙襵的近義詞包括裙襬、裙擺等,它們都指的是裙子下方的裝飾性部分。
裙襵的反義詞可以是沒有裝飾性的平擺裙,也可以是沒有裙襵的褲子。
【别人正在浏覽】